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到周国平先生在北大开讲座时,一位北大新生言之凿凿的说:如果35岁时不能出人头地,宁愿去死。读到这段话,首先我很肯定这位学生的对成功的渴望,不甘平庸的决心。但同时我也很鄙视他的急功近利、偏狭的眼光与内心的浮躁。
说到浮躁,恐怕是当下人们的通病。穷人想变富,百万中产想稳固,富人想更富。平均主义被打破,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逼得人人都拼命往前跑。
当下成人们对子女的教育就能投射出人们的焦虑:穷人砸锅卖铁要供应子女读书,改变命运,摆脱土地的束缚;中产拼尽全力争夺优质教育资源,保持金字塔中的地位,并力争更进一步;富人则直接把子女送到国外念书,走快捷通道实现财富的继承与转移。
经历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绩斐然,难道不应该开心快乐吗?
可为什么所有人都如同上了发条的钟一样不知疲倦的劳动,并深深的陷入了焦虑之中呢?是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在作祟吗?还是精神信仰的弱化,道德的沦丧,拜金主义的盛行在腐蚀人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呢?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当时贫穷的中国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的口号,以及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先富带后富的指导思想,平均主义被打破。略带资本主义气质的市场经济如同脱缰的野马自此开始了它的蓬勃发展之路。
没有了像计划经济的外力管控与限制,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把西方的拜金主义、开放思想等带到了中国。统治中国上千年的儒道思想在这些西方新潮的侵袭下,坚固的城墙似乎出现了松动。儒
家思想里面的一些优秀传统竟逐渐成了笑柄,倘若有人用圣人之道约束自己,修身养性格物致知,只要你挣不到钱,那你肯定会被贴上标签:傻子,白痴。
于是人人都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价值观在扭曲,我们的信仰被铜臭污染。道家的道法自然,知足常乐在当下除了被别人拿来标榜自己的生活态度外,再无他用。人人都懂,就是做不到,我们进入了一个高欲望的时代。
有了高欲望,焦虑在所难免。当你渴望拥有更多,自身能力却无法与其匹配时,自然就陷入了焦虑。比如你喜欢一个漂亮的女孩,想要追求她。在美好的憧憬之余,突然意识到自己没有房没有车,没有帅气的外表,没有高超的手段。这时,你内心的渴望与现实起了严重的冲突,所以你焦虑了。欲望越强,越是焦虑,若是不能自我调节,终会发展为抑郁,更有甚者则走上不归之路。
说到这里不难理解哪位学子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了。年轻人终究是年轻,高欲望时代催生的鸡汤与成功学将他们荼毒不浅。而那些鸡汤教父、成功学导师却赚的盆满钵满,真是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啊。
生活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支持并鼓励有一颗进取的心,但也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因为有时候我们用尽全力,也才仅仅过上平凡的生活。
所以我更希望所有人在强调生活进度的同时,也能偶尔放松自我,以平和的心态欣赏沿途的风景,毕竟快乐不分贫富。对于年轻人更要摆正心态,万不可急功近利乃至走火入魔。
闲暇时不妨拜读古今中外之经典,与人类中的智者对话,形成独立的思想,冷眼看天下。当别人迷茫焦躁时,你的心中却有了一抹斜阳,不至于苦海迷航。拒绝平庸,接受平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