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 —— 承载12年的青春史诗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成长历程的故事,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花了12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部作品。片子仔细描画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及其父母亲各个方面的变化,可以让观众细致入微地体会到岁月流逝的痕迹。
很少人能够像理查德·林克莱特那么有诚意,沉得住气花上十二年的功夫去拍摄一部电影。在这部名为《少年时代》的电影中,导演用摄像机追踪了一位男孩从六岁到十八岁的成长经历,从童年时的懵懂到青春期的叛逆,再到成年后的稳重,每个人几乎都在这位叫做梅森的少年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时间”是理查德·林克莱特钟爱的主题,“爱在三部曲”间隔的九年,给我们留下足够的间隙揣摩发酵爱情的深意。这一次,《少年时代》超越前作,毫无顾忌地让光阴改变容颜,将人生的瞬间娓娓道来。一纪的时间,少年长出胡茬,父母生出皱纹,哈利·波特一代的哀与乐,隐匿在音乐里,向我们点头致意。理查德·克林莱特凭借这部160分钟却丝毫不给人冗长之感的佳作,在柏林电影节最后的收官阶段,掀起了观众热捧的狂潮。
电影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主人公少年一点点的长大,他周围的人也在慢慢的变化。父亲已经改变了以往对音乐的追求,而是开始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将那辆拉风的跑车换成了多功能的家庭汽车。母亲呢,抛弃了所有的丈夫,生活也稳定起来,不在四处搬家。姐姐也开始找了男朋友,并且自己早就开始在外面租了公寓。而自己呢,喜欢上了摄影,也喜欢上了比自己大的女孩。
老实讲,故事并没有什么新奇,开头部分还略显沉闷,这样一部近3个小时的片子放在电影院,估计绝大部分人不是睡着就是提前离场,但是我却喜欢这部电影,还从中看出了巨大的共鸣,对于我们大部分同龄人来说,其实都有着相似的生活,相同的孤独与迷茫。
沉闷的前半部分在经历第一次家暴后有了转机,暴力加速了剧情,也加快了少年的成长。从小学升入中学的梅森,接触到了一个更丰富的世界。有了心仪的女孩,爱上了摄影,有了理想梦想与幻想。
电影也由此开始变得有趣,它符合了我们的青少年故事,心怀梦想,向往爱情,世界在眼前缓缓的铺展开来,仿佛张开手就能抓住心中所要。直到经历了失败失恋与失望,才明白不是一切都那么理所当然,前行的路上有诸多磕磕绊绊,成长也是一件伤筋动骨的事。
一开始将生活弄得一团糟的妈妈,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成功的拿到学位成为了一名大学讲师。她的身材胖过瘦过又胖过,好在她没有将生活又弄成一团糟。
妈妈这个角色承担起了这样一个任务,她要教会孩子“责任”二字,成了整部电影的励志担当。可能是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的缘故吧,我更能理解“责任”二字背后的辛酸与苦楚。
试图回想起几个有意思,或者有激烈冲突的情节来分享给大家,然而想起的都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细节。比如说上课时与女孩的相似一笑,梅森突然留起长发,搬入新家,派对上与女孩搭讪……想到的都是此类每个人的少年时代或多或少都发生过的平常事。
《少年时代》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你看着主角的经历会不由得想起自己,然后跟着影片一起温习了自己的成长过程,所以我更喜欢它的香港版译名《我们都是这样长大》。
不是每个女孩都是沈佳宜,成为那些年被许多男孩子追的女孩,更多的女孩是《我的少女时代》里的林真心,看着喜欢的男孩跟漂亮又成绩好的女生在一起。
同样,也不是每个男孩都能在少年时代发出万丈光芒,左手恋爱右手学习,还长着一张人人都喜欢的脸。更多的都是《少年时代》里的梅森,经历恋爱与失恋,偶尔孤独,偶尔欢乐,一边思考着生活的意义,一边平凡的长大。
我就是这样平凡的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