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不是演唱会,并不是怎么嗨怎么来。
1
记得我大学时热爱演讲,在网上观看台湾演讲大师面对几千人,声嘶力竭、激情澎湃地演讲,现场观众被点燃的群情激奋、情不能已。那时候我很崇拜这种能力和效果,觉得以一己之力,影响成千上万人,很酷。
后来,我做了培训,受到一些教育家观点和相关培训理论的开导,我开始辩证看待那种现场很嗨的学习会。说得更直白点,现在但凡是有点底蕴和权威的培训工作者,都不是特别推崇那种“现场很激动,散场没行动”的形式主义培训。
可是由于历史观念影响,很多人对培训的认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平,以为培训就要嗨,现场就要热烈,学员哭哭啼啼、大喊大叫才显得培训效果好。本来追求培训现场学员反应良好,是培训有效性的评估标准之一,但是,盲目追求现场热闹,培训的结果会达到预期吗?
2
根据柯氏四级评估理论来说,反应层评估是最低层次的评估,上面还有学习层评估、行为层评估、结果层评估。而层级越高的评估标准,越靠近我们的培训目的,因此切不可以为了追求热烈的现场反应,而牺牲更高级的学习层、行为层等的评估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反应层评估的“反应”,并不是指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多么激动多么开心,这种在氛围和情绪上的反应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决定我们培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我们所说的反应层应当是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学员反应:
■ 一是对培训老师的反应。具体评价指标包括,老师的专业度、能力、培训技巧等;
■ 二是对内容的反应。包括PPT、课件结构和条理、内容的深度和实操性等;
■ 三是对培训组织,也就是对后勤的反应。培训的后勤就是培训部的组织管理工作,包括场地、时间、设备用具等服务。
可以看出,这三个方面是不包含学员情绪是否开心的,毕竟培训是工作的一部分,公司出力出资给员工做培训,不是讨员工欢心的,员工有责任认真学习。
一般情况下,低一级的评估结果是高一级评估的基础,比如反应层评估结果积极的前提下,学习层评估才有可能出现好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反应层和学习层应该保持一致的效果,如果在反应层就已经跑偏了,后面从学习层开始,就很难再一步步实现培训的最终目的了,最后只能成为一次失败的培训。
3
好在最近培训界有同仁开始呼唤“回归培训的本质”了。培训的本质,其实和教育一样,就是增加受训人员的知识(Knowledge),改变受训人员的态度(Attitude),提高受训人员的技能(Skill),其他所有的东西都是边缘的,都是辅助实现这三大核心目的的。至于培训现场嗨不嗨,这是属于培训形式的范畴,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为目的服务。无论何时,形式可以变,内容可以变,我们的目的一定要明确,只有明确目的,培训才不会跑偏,才会真正有效。
至于培训现场嗨一点好,还是不嗨好?严格来说,没有绝对的准绳,但是盲目追求气氛热烈,有时就容易犯形式主义毛病,过程美丽并不等于结果也美丽。根据培训经验,一般说来,培训现场嗨一点的,大多是一些销售业务人员心态类培训、团队建设类培训,我们可以发现,态度类培训,往往需要现场氛围热烈一点。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篇观点与我前篇文章《
玩,可能是培训的终极形式
》有所矛盾,其实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两篇说的不矛盾。前篇说“玩”,可能是培训的终极形式,是对游戏这种培训形式的看好,因为人人都爱游戏,游戏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和参与感,可以使培训效果更佳;而本篇核心观点是,形式再好,也要为培训的目的服务。两篇的关系是互为独立的,也可以看做是递进的。
总而言之,形式是次要的,达到目的才重要,不可顾此失彼、舍本逐末。在保证培训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在形式上增加游戏化和参与度。
———— / END / ————
我们下篇分享再见。
—— 往期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