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鲸有着巨大长角的海洋独角兽
作者:荣楠楠
一角鯨在海洋中是个童话般的存在,因为那根长在头部的长角,令人们无论在什么地方遇到它们,都能一眼认出,并称为“海中的独角兽”
1577年,英格兰探险家马丁·弗罗比舍怀揣梦想,带着探险队一头扎进了茫茫海洋,雄心勃勃地试图开辟一条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道。在加拿大北部的海域里,探险队遇到了一种传说中的神秘生物,并在航海日志里将其描述为“一种有着巨大长角的大鱼”。
这种长角的大鱼,就是一角鲸。
中世纪王室秘密享有盛誉的“独角兽兽角”
尽管一角鲸16世纪才被发现,18世纪才被命名,但这个时间的数百年以前,这种神奇的生物就已在欧洲大陆上魅影重重。
早在中世纪,维京人就在北大西洋里猎杀到一种头上长角的“海洋独角兽”,并切下它们的长角,以数倍于黄金的价格销售给欧洲的王公贵族。那时的欧洲,迷信盛行,一角鲸的角被认定为传说中独角兽的兽角。在欧洲神话中,独角兽象征着高贵、高傲、纯洁,它的角可以消除百病,治伤疗毒。于是,贵族们千方百计地搜罗“独角兽的兽角”,镂成高脚酒杯、茶杯和碗,希望在遇到有毒的食物时,它能让毒物“泛起黑沫,毒性尽去”。因此,无论是王室还是教廷,都把一角鲸的鲸牙视作至宝。
当年欧洲人对“独角兽兽角”的狂热追求,超出了现在人们的理解。因为长年供不应求,一角鲸鲸牙的价格居高不下,留下了很多为它一掷千金的传说: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送给法国两根一角鲸鲸牙,用来支付相当于今天100多万美元的债务;哈布斯堡王朝用重金求得一根一角鲸的长牙,制成象征至高皇权的权杖;俄国暴君伊万则用鲸牙作拐杖,彰显自己的皇帝身份;英国王室也曾花费一万英镑购买一根“独角兽兽角”,制成酒杯,作为王权的象征。
对“独角兽兽角”追求最狂热的,是丹麦国王弗里德利三世,他毕生致力于搜集独角兽兽角,甚至用“独角兽兽角”制成了一个宝座(腿、扶手和底座都用一角鲸鲸牙制成)。直到今天,这个宝座还会出现在丹麦国王的加冕典礼上。
最终,17世纪的启蒙运动揭穿了“独角兽兽角”的种种骗局,丹麦学者奥勒·瓦姆用大量证据证实了所谓的“独角兽兽角”,其实是一角鲸的长牙。但遗憾的是,强大的惯性思维仍持续影响了欧洲一百多年,一角鲸的鲸牙依旧被当作药物,磨碎之后用于增强心脏功能和治疗癫痫。甚至到18世纪,这种珍贵但毫无作用的粉末还赫然名列在不列颠特效药一览表上。
再后来,随着科学的普及,人们对“独角兽兽角”的需求骤然下降,但是对一角鲸本身的兴趣却更加高涨:它们为什么会长出“独角”?这个长长的“独角”对一角鲸来说有什么作用?这些疑问,让人们对一角鲸更加好奇。
“独角”的来源性别和身份的象征
褪去神秘色彩后,一角鲸的鲸牙不再有十倍于黄金的身价,但人们对它的用途却越发好奇。毕竟成年一角鲸体长也不过4~5米,但却能长出一根两三米长的鲸牙,显眼之余,也有些累赘——人们不止一次发现,一角鲸的长牙常因撞击、破冰或其他原因而折断。
通过对一角鲸长期跟踪观测,人们对一角鲸的鲸牙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生物分类上,鲸被分为须鲸和齿鲸,一角鲸就是齿鲸亚目下的一种。在它漫长的进化生涯中,一角鲸口中绝大部分牙齿都已经退化消失,但独特的是,雄性一角鲸上颚左侧的牙,不仅没有退化,还会在幼年时顶出唇外,继续生长,直到长成一根螺旋形长牙。牙齿长度约2~3米,重约10公斤。极少数雄一角鲸右侧的牙齿也会突出唇外,形成罕见的“双角”。而雌性一般不会长牙,或是长出短于雄性的长牙。
如此长的牙齿,显然不能用来咀嚼进食。人们曾经猜测,一角鲸的长牙是用来捕食、破冰、争斗和防御的武器,但这种猜测很快被否定:一角鲸口中没有发育良好的牙齿,在捕猎时通常会选择靠近猎物,然后用力将猎物整个吸入口中吞下;群居的雄性一角鲸虽然常常把长牙碰在一起,却不是用来打斗,相反,这种碰触是它们的一种交流方式。,
经过研究推测,一角鲸的长牙可能是一种感觉器官。因为它们的长牙不像大象那样弯曲,而是天生笔直,上面还有螺旋花纹,绕着同一个轴心向左旋转,外层没有耐磨的珐琅质(多数哺乳动物牙齿都有),而连接牙髓神经的牙骨质直接裸露在表面。长牙上的密集神经系统,可以帮助一角鲸探测海水的温度、压力、运动和污染程度,收集在北极地区冰冷海水里生存下来的重要信息。但这并不是一角鲸生存的必要条件,因为若长牙的作用如此重要,那没有长牙的雌性,又靠什么生存下来的呢?
因此,长牙的主要作用被认为是一角鲸的视觉展示物,它最重要的功能是吸引雌性,以及确立自己在种群中的地位,与鹿角、孔雀尾巴等类似。与一角鲸接触最多的因纽特人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在长年累月的观察中发现,长牙更长更粗的雄性一角鲸通常是鲸群的领导,也拥有与更多雌性交配的权利。
一角鲸的真面目海洋神兽的生活揭秘
因为头上那支长长的牙,一角鲸又被称作独角鲸、长枪鲸,主要在加拿大北部、俄罗斯和格陵兰西部的峡湾和岛屿周边活动。一角鲸的身体呈圆柱形,幼年时皮肤为棕色,成年以后变为灰白色,并散布细密的深色斑纹。这种苍白而斑驳的体色,让浮上水面呼吸的一角鲸远远看去像是溺亡的水手,故而在当地人语言中,一角鲸又被称作“浮尸鲸”。
一角鲸是群居动物,4~20只不等,有些是同性别,有些则雌雄同群。有意思的是,它们常常好几个群体一起出游,形成数百头乃至数千头的庞大团队。一角鲸个体之间的沟通靠声音,比如发出滴答声、尖叫声,或是口哨来沟通和导航。
大概是因为喜欢吃住在深海的大比目鱼,独角鲸擅长深海潜水。一次潜水时间可长达7~20分钟,见于记载的最深记录大约是1800米。
北极圈漫长寒冷的冬季,一角鲸最为活跃。这个时候,它们优哉游哉地躲在冰层下,享用着深海美食大比目鱼。对不同季节死去的一角鲸的解剖结果证明,这种有趣的生物其实很挑食。夏季,他们在海洋各层深度觅食,主要吃北极鳕鱼,吃得极少;而冬季,它们则大量捕食栖息在海底的大比目鱼。
冬季也是一角鲸繁殖的季节。在北极圈零下51摄氏度的漫长极夜里,一角鲸与伴侣在吃够大比目鱼后,潜到冰穴里交配,妊娠期持续约15个月,哺乳期长达20个月,每胎只产一只。初生的小一角鲸身长能达到1.5米,体重可达80公斤。出生后就可以游动,4~7岁左右达到性成熟,最长寿命约50年。
一角鲸的天敌有虎鲸、海象、北极熊,甚至还有逆戟鲸。不过,它们在生物圈里最大的敌人还是人类。格陵兰岛上的居民们擅长利用一角鲸身体的每个部位:鯨脂做成油灯燃料,肌腱做靴子和衣服,牙齿则被做成冰刀、帐篷支架和鱼又,或是漂白后整支出售,雕刻成各式各样的工艺品。鲸鱼肉是当地人冬季主要食物之一,一角鲸身上某个被当地人称作“Manak”的部位,据说品尝起来味道像榛子,是因纽特人的传统美味。
目前为止,存活的一角鲸数量大约有8万头,属于近危动物。除了天敌和人类,一角鲸的生存环境还面临着自然气候的严峻挑战。长年在冰层中生活的一角鲸,如果在海湾中逗留太久,浮冰蔓延、冰块中的缝隙缩小,就会被困在冰块之中,甚至被锋利的冰块割伤;如果气温骤降,海面突然大面积结冰,那么深潜在水下的一角鲸也可能会因为无法浮出水面窒息而死。重要的是,全球变暖,海冰减少,缩小了一角鲸的生存空间,令它们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意识到问题所在,格陵兰岛开始实施对一角鲸的限猎政策,寄希望于减少每年的捕杀量,以让这个传奇的物种更好地繁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