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最早可以追溯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发生认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为知识是个体和环境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既不是客观固有的,也并非主观的东西。让·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形成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其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达到学生自主形成对所学目标知识内容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旨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恰当的学习环境,并以教学目标为主展开情境教学。例如,体育田径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身体体质、能力的前提下,依据田径教学内容需求,通过不同渠道及各种工具,为学生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又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国际上激烈的田径比赛场面等,让学生依托现代技术真正意义上体会田径中的运动之美,通过完美的画面为学生营造震撼之感,促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明确目标,提升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
2.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想要真正意义上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融入教学改革之中,先要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建立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教学观点过程中,明确一线教育者应该扮演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学生才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在开展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改革中,需要将这个观点深入教育者的观念内,并彻底改变其传统的教育观点,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知识建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并非通过“灌输式”方法完成教学。
3.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长时间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很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例如,在对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讲解时,如果教师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文章进行部分划分、内容概括等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学习效果和技巧也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结合不同的教学理论,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教学理论方面,建构主义理论讲究的是对课文整体框架的建构和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知识建构的培养和补充,但它很难满足其他教学目标的完成。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或结合其他更适合不同教学目的的教学理论和方式,如模糊教学论、精确教学论等。教师只需进行教学方法的改变,如让学生站上讲台进行讲课或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分角色表演或朗读以及让学生观看电影版《祝福》或相关的影视作品,这些都能更深程度地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悟和对人物形象的解读。
4.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合理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对当前教育改革成果及其进程展开客观的评价,也能客观分析学生的知识建构情况,及时发现教师日常教学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已开展教育改革,但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依然被许多学校所忽视,使得教育改革效果并不显著,在改革阶段依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基于此,学校要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准确把握教师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还要注意把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推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