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春之感,惜春之情,是诗人笔下永恒的话题。
李后主看到落红一片,感叹到“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暮春残景,春光易逝,让人痛惜。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如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黄庭坚在《清平乐 春归何处》一词中,惜春之情,让人心动。
而有一首春景词,清新婉丽,别具一格,被历代大家评为:“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这首词就是苏轼的《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暮春时节,正是花谢花飞飞满天之时,而枝头已挂上了小小的青杏。燕子成双结对,飞来飞去,村庄周围绿水清澈的流淌。杨柳依依,花絮飞扬,春天即将逝去。不要惜春伤春,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院子里面隐隐约约传来姑娘们清脆的笑声,原来是在荡秋千。那欢快的声音,让人忍不住驻足倾听。行人伫立良久,而里面渐渐安静了。姑娘们无忧无虑的笑声似搅动了一池春水,墙外的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墙里的姑娘所伤害。
关于此词的创作年代,颇有争议,一说是惠州,一说是黄州。总之是苏轼在一路向南贬谪时所写。
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是苏轼“刚柔相济”风格的典范。而这首词描写了春景的清新婉丽,既有旷达的一面,也有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更有对人生的感慨。
看到“花褪残红”,李后主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悲春伤怀。苏轼不仅仅看到落红,看到春光即逝,他还看到小小的果实已挂在枝头,象征喜庆的燕子在自由自在的飞舞,那一弯春水怀抱着的安静祥和的家园,还有漫天的碧草,到处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
是的,过去的日子黯然欲逝,新的生活在杏树上露出了小小的脑袋,坎坷潦倒的苏东坡在惠州安顿了下来。花已褪,红已残,杏还青,点明季节正当春末夏初。世上季节再次变换,人生可否另开篇章?这应该是很多人失意时常有的困惑。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作者已给出了答案。
“柳”谐音留,春天肯定是留不住的,看看那户人家门前的柳树,那枝条上的柳絮正像我们恋恋不舍的某段岁月被风一点一点吹走。其实苏轼也是伤感的,大自然的春天,姹紫嫣红的春景,正一点点流逝,而他的人生也已到暮年,但如若面对世界,就有春暖花开,到处都有青青的芳草。
在世上的某处,仍有芳草如茵的美丽生活,春天会离开你,但春天不会离开这个世界。芳草和天涯,这正是苏达的旷达之处。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而当他听到院子里的欢声笑语,热闹总归是别人的,那里面上演了怎样精彩的故事,都与自己无关,生活对自己无情的一面就会显露出来,“多情却被无情恼”,如同春来春去,笑声倏忽消失,多情的过客就感到了莫名的失落。
作者的“恼”,也许是感怀仕途上的不甘与不平,也许远离故土思乡之情,也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也许是空有才华无法报国之恨。
据《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记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联系当时苏轼的遭遇,是颇耐人思索的。苏轼一生漂泊,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
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著名的诗《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多情与无情有时就是一场美丽的错误。
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也说:“墙内外之人,干卿底事,殆偶闻秋千笑语,发此妙想,多情而实无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无论是多情还是无情,无论是花谢还是草长,在这首词里,我们看到一个充满了生机与希望的盛大夏天即将到来,一个新的开始即将启程,不是吗,一切美好都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