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些问题即使长大了依旧存在
侄子特别怕生人,也不喜欢跟别人打招呼。即使他的外公、外婆来家里做客,他也不愿意开口叫人。公婆开玩笑式的数落他的“没用”,外人则好心劝导,孩子还小,等他长大就好了。
“等孩子长大了就好了”这句话听起来太耳熟了。小时候,不但大人对我们讲过,现在为人父母了,我们也在对自己甚至别人的孩子讲这句话。可是事实确实如此吗?
我的同学小时候特别怕水,乡间的小溪流都是她最忌讳的地方,更别提什么江河湖海了。可是如今她却变了个人似的,不但参加了一个户外有用俱乐部,还才业余游泳比赛中取得不错的名次。她说自从学会了游泳,她再也不惧怕水了。小时候怕水是因为没有游泳技能,现在不怕水,一是因为自己有能力抵御风险,二是因为自己长大了。
我小时候特别怕黑,走夜路更是我的心理极限,因为夜太暗,充满了太多未知。你永远不知道迎面走来的是天使还是魔鬼。长大后,长期生活在城市中,黑色也能有白天的光芒,怕黑的心理似乎轻了一些。但是只要回到乡下,晚上外面没有灯光。还是让我还是不能长时间凝视黑茫茫的夜。我长大了但是胆量却没有同比例增长。
由此可见:长大了,的确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有些问题却不会因为你的长大而发生任何改变。而依然存在的这些问题可能就是你的心魔,是你需要花费时间和经历去克服的恐惧。
二 孩童时期的心理需求应该应该被看见
《因法之名》里的葛晴小时候亲眼看见父亲被坏人绑架。她回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急于救父亲,就把葛晴一个人锁在家里。当天晚上雷雨交加,电闪雷鸣。葛晴一个人在家里吓坏了。等父母回家的时候,他们发现葛晴竟然躲到床底下去了。
因为这件事情,葛晴的性情大变。每次提起这件事,父母都感叹是父亲被绑架导致了葛晴的变化。他们却没有意识到是单独把葛晴留在家里才是变化的根源和关键。至此葛晴有了一个习惯:如果一个人在家,她会把一些锋利的器物放在床头柜当防身的武器。即使结婚后,她依然有这样的习惯。她的这一习惯间接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因为这一次经历,给葛晴留下了深刻的童年阴影。因为这种阴影没有及时得到疏导,所以它会一直伴随葛晴长大。如果当时父母能引起重视,及时带葛晴做心理疏导,或许就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我的一个男学生已经读五年级了,他每次睡觉都必须抱一个娃娃。父母一直因此笑他幼稚,长不大。后来我跟学生沟通才知道,他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一直到小学一年级,他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虽然生活在一起,但是父母已经走不进他的内心世界,他有任何问题都不愿意跟父母沟通。
像这样的孩子,Ta的内心缺乏安全感。父母在他小时候的关爱缺失是他没有安全感的主要原因。每个人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是固定的,很难去改变。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父母,父母也代替不了任何人。
对他来讲,娃娃就是他的心理依靠。他需要这个娃娃才维持内心的安全感。父母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粗暴地取走娃娃,只会让他更加怨恨父母。父母不妨多花时间去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这样才能慢慢修复孩子内心的安全缺失。
三 不妨试试这样做
大部分人的内心创伤都是婴幼儿时期造成的。那时候的孩子自我调节能力弱,无力去改变什么。反观大人因为时间的锤炼有了很强的调节能力,所以同样一件事情,发生在大人和小孩身上造成的伤害不可一碗水端平。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1岁之前的孩子怎么宠爱都不过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没有解决问题的任何能力,Ta只能依赖别人才能生存。Ta的需求必须得到满足才能更好的成长。这个时期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感知,不要觉得孩子小就无所谓。孩子越小越需要家长的呵护。
其次重大事件过后注意引导孩子的心理。现在发生重大校园事件后,学校都会安排心理咨询师去引导孩子,这是一种进步。家长在这方面也要引起重视。令人不舒服的画面总会在人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不论何时回忆都犹如发生在昨天。这样的经历更会是孩子幼稚心灵的晴天霹雳。既然不能避免那就该积极应对。
家长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但成长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父母的呵护可以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我们不能避免一切伤害,但是我们却可以把伤害降到最低,这是父母肩负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