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说乡村
陈乐奇
《中国农村正走向死亡》和《中国农村踏入史上最危险境地》及其类似关于农村的文章看了不少,其中包括汩罗作家魏建华和黄灯的文章。说实在的,我还没有发现一篇特别深刻的。
中国乡村研究第一人是费孝通,他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就重点研究和解剖过中国的几个乡村,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八十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发展乡镇企业和发展非农业生产”就是根据费老的研究成果,中央作出决策后推行的。费老逝世后,乡村研究似乎再没有出过权威大家。
乡村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是现代工业文明冲击的必然,但它不是最终的结局,不是“走向死亡”。虽然存在的问题不可小视,但前景是美好的。
为何这么说呢?
首先,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必然导致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同样一项工程,过去需要一千人肩挑步担一天才能完成,现在只需一部挖机、一辆翻斗运输车两人一天就能完成,那剩余的998个劳动力便是自由的剩余劳动力了,这是发展资本经济的必要的劳动力条件。这些人干什么?他们中绝大多数成为雇佣劳动者,少数成为自主创业者。他们或到工厂打工,或到商店当营业员,或从事物流,或从事信息服务,或从事家政,或从事业务推销……总之,他们中大多都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从事第一产业的精壮劳动力日渐减少,留在乡村的基本上只剩下613899(儿童、妇女、老人)部队了。这样的状况,在工业革命中的欧美国家也存在过。欧美作家的不少文学作品也都反映过这样的历史嬗变。这一嬗变,不但瓦解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同时也冲击或突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因此,目前中国乡村的状况本质是现代工业文明冲击的必然结果,并仍在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嬗变着,它不是最终的结局。
第二,乡村的遽变不是“走向死亡”。英国工业革命前有过一个“圈地运动”,过去中国的教科书对它持否定态度,称它为“羊吃人”的运动,近二十年来,这一观点完全变了,对它持肯定态度,认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绿色革命”,它将工业革命的成果——机械、农业科技、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入农业和农村,使英国率先实现了由落后的小农经济向大规规的近现代农业过渡,有力地推动了英国经济近两百年雄霸世界;相反,法国大革命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的小农经济,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和农民贫困,成为法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使法国相对落后于英、美、德三国。
这些年来的中国,工业反哺农业趋势已日益明朗,农村的变化有日新月异的感觉,机械、农业科技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已渐入农业和农村,农民不再干繁重低效的农活了,粮食产量连续三十多年丰收,农民的务工工价逐年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农民的住房条件大为改观,农民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改善。虽然陋习尚存,但现代文明已悄然而至,因此,对于乡村的现状不必悲观。
第三,乡村问题确实不少,如土壤、地下水污染、良田的荒废、留守儿童的教育、老年人的空巢、攀比奢靡之风、乱占耕地违规超规建房、人情礼送不断升格、赌博吸毒等问题,确实不容小视,需要发挥政府强制功能和乡村自治功能逐步治理。
可喜的是,近些年,乡村人的环保意识还是有所增强,移风易俗如禁放烟花爆竹、禁黄禁赌等乡规民约在不少地方得到较好的落实,乱占耕地问题,留守儿童和老年人空巢问题,政府、社会相当关注,己在加大力度解决。
第四,前景光明。随着工业对农业反哺政策的继续实施,随着新一代农民见识的增多、观念的更新,随着农民负担的减轻和务工收入的增加,也随着一批新富裕起来的农民志向于新农村建设,乡村的明天会更好。
乡村如何发展?我们这些从农村中走出来的农民的孩子,本能地关注着。
201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