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同学群里面,本来很无聊的聊着孩子的话题,同学的孩子上幼儿园,第一天去参加周末的兴趣班,她得陪着,于是在那感慨教育孩子的辛苦。聊着聊着便炸出了另一位同学,她孩子在上海,读一年级,她下载了好几个APP针对孩子的孩子来学习,去送孩子上培训班,天天还得跟着,每天做作业都要做到很晚,听说同事六年级(上海叫初中预备班)的孩子每天做作业到十二点,并不是做不来,而是真的很多作业,而且做到多晚家长就陪到多晚,周末还要参加各种兴趣班。
其实我一直知道学习的辛苦,于是我打笑着说一句,慢慢习惯就好了。接着,我便想到了我班上的同学,这些祖国的八九点钟的太阳们,他们此时若是在场,肯定会感谢我作业太少了。同时也在心里有点惋惜,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或许从现在开始,就要被社会渐渐淘汰了。成为新时代的“文盲”。
当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进行的时候,中国的GDP上升的时候,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教育制度或者说教育资源的分配跟不上城市化的进度,出现一大批城市化教育下的尴尬品。
最开始的原因是,城市化,导致很多人涌入城市打工,他们远离父母子女,逃离农村,在最开始的时候的确是赚了钱的,但是却忽视了子女的教育。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大多数是跟着老人,而老人的文化也有限,只能保证孩子的吃穿用住,并不会怎么留意孩子的学习问题,留守儿童中的大多数人,因为父母的外出打工,没人教育,导致懒散惯了,将学习视为最不值得一提的事。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好的教师或者说好的教育资源逐渐都像城市靠拢,农村的教育资源所剩无几,停留在农村一线的那都是没有能力调往城市的人而已。这就造成很多时候教育资源的不及时性和匮乏。虽然国家有时候也做出了努力,比如刚聘任上来的老师要去农村历练一两年,但在中国这样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大环境下,又有多少人这样做?人往高处走,不是么?
他们大多数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没读完,便出去找工作了。而此时,他们的父母年纪渐大,在城市打工也并未落脚,只得返回农村,但此刻,长久远离农村的他们早就失去扎根农村的技能,只能另求他法或者吃自己的老本了。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地被荒芜的原因。可以说,我们这一代或者上一代上上一代,会种田的少之又少了,几乎没有。
因为学历的限制,找到喜欢的工作是很难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机器早就取代低工种。虽然不排除有争气的人,在压力下逆袭自己。但是大多数人早早工作,早早结婚生孩子,又开始像自己的父母一样,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如此循环着。更有甚者,因为早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后果都被父母承受着,离婚率更是大大增加,他们在还没学会自我的独立,在因为这样一个要求多多的时代,各种问题在长久的压制下终于爆发而来。
他们也曾是祖国的花儿与少年,可是否也有人关心过这样一群人内心的真正想法?或许每个时代都有牺牲品,但是在这样的循环中,不知道有没有人认识到,自己成了牺牲品呢?
后话:
以上,一点小观点,但笔者文笔有限,或许还描绘不出现实中的更多更大的缺憾,欢迎有过此感受的人能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