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漫游仙境》里,
“请你告诉我,离开这里应该走哪条路?”爱丽丝问。
“这要看你想上哪儿去。”猫说。
“去哪里,我不大在乎。”爱丽丝说。
“那你走哪条路都没关系。”猫说。
这段对话很精彩的描绘了很多人的困境,我们想要离开,知道应该往前走,但是并不知道要去哪。
当我们没有目标的时候,像稀里糊涂的小孩子,很容易就被人用一颗糖果哄走了,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更残酷一点的说法有:没有目标的人是在为有目标的人服务。
人生的目标,或隐或现的贯穿在我们的一生中。在我们感到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时候,给我们依靠和指引。
本文分四个部分,首先是为什么要有目标,没有目标也许不影响生存,但是对于我们的生命质量来说,有目标的活着和浑浑噩噩的活着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是目标的三种分类,从中可以了解一点为什么人们喜欢制定目标但又很快忘记、中途放弃或者更改目标;
第三部分是如何寻找目标,即寻找第三种价值型目标,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在找寻目标中涉及的个人价值观和人生四种方向。
文章有点长,见解也不成熟,感谢你往下看或者看到底。
01为什么要有目标
1目标赋予生命能量,脱离平庸。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标能赋予生命以能量,持续不断的能量源自目标中的信念所带来的激励。
《活出意义来》的作者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是心理学「认知革命」早期的先驱者之一,发明了一种临床心理学的疗法,叫作「意义治疗」,这种疗法基于一个洞察:「目标」和「意义」作为抵抗沮丧及一系列焦虑失调症的保护性因素,能够有效地促进精神健康。
弗兰克也是犹太大屠杀的幸存者。他观察了集中营里那些自身持有「目标信念体系」的囚犯,发现他们比那些只想勉强度日的囚犯有更多的可能在集中营的艰苦环境中存活下来。
有信念的目标可以带来「能量」和「复原力」,克服一个个困难,积极主动寻找突破,抵抗外来的打击和挫折。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什么让身处监狱的男主和周围混日子的囚犯不同,是什么让他学习、阅读、周密部署、耐心等待然后一击成功?是目标的力量。
有了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哪怕看上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以驱动我们的思考和行动,有针对性的锻炼能力,增强心理的强度和韧性。即使最后不能实现目标,也创造了新的可能性,度过了一段有意义的时光,这比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好1000倍。
看看你的周围,哪一种成功不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为什么有人可以坚持到底?在自律坚持的背后,是某种信念和「认为值得的」价值观在支撑。
看上去目标也许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人对目标的理解和认识可能千差万别。
比如健身减肥,A认为是让自己好看、时尚一些,B认为再不减肥,身体健康可能会奔溃,自己的生命可能中断,家人将受到毁灭性的影响。
目标背后不同的信念,很大程度影响到心理和行动,这就是目标带来的能量。
2目标为我们明确方向,稳定重心,指引行动
对大脑的研究表明我们只能真正「看到」我们愿意看到的。当你有了目标且为之魂牵梦萦,你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都会与之相关,从中你会发现新的灵感和闪光点。
比如启发牛顿发现地心引力的苹果,苹果树大家都看得见,但只有牛顿的脑中把掉落在地上的苹果和地心引力联系在一起。
「人若没有目标,就像船少了舵」,这句话出自苏格兰史学家与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距今已有大约 200 年左右。
目标可以指引和组织行动。有了明确的目标,可以调动时间、人员、技能、学习能力等资源,组织计划、执行、过程监控、调整、协作等行动,一切都为了实现目标。
目标可以帮助我们稳定重心。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信息爆炸,多元化和碎片化切分和消耗我们宝贵的注意力。有了自己的目标,就像心里有了定海神针,可以聚焦专注,从嘈声中筛选有效信息,不慌不忙的走在自己的路上。
人生是一系列选择的结果,目标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有效的选择,因为有了明确的选择标准,即哪个选项让我们距离目标更近。有时候选择困难症是不知道目标是什么,所以觉得好像什么都可以,选择起来才会困难。
正如有句话所说:如果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就会见什么要什么,就像熊瞎子掰玉米,一边掰一边丢,最后什么也没剩下。
3 目标影响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近年,大脑、行为科学及医学研究对于「目标」及其相关的概念,如「意义」「方向」以及它们对于人生幸福的作用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研究发现,「倾向于从事有目标感的活动」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质,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感」和他几乎所有层面的幸福都密切相关,在各个人生阶段都有影响。
比如,对老龄化的研究显示,预测一个人在老年时候是否会健康快乐,一个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看他是否有持续的目标感。对「有精神健康问题」和「身体残疾」人的研究发现,帮助他们寻找到目标感,有助于他们战胜心理上的缺陷。
02 目标的分类
人对于目标并不陌生,从小到大谁还没有个目标?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的目标总不长久,容易忘记或者放弃?为什么我们不断会定新的目标?为什么目标总是等不到达成?
按照目标和人的契合程度,可以把目标分为三种:感官型、认知型、价值型。
第一种感官型目标:基于感官刺激,看到或听到别人的情况,觉得挺好,于是也定了个类似的目标。比如一个朋友3个月减了10斤,我也定一个类似的目标。比如听同事说去国外旅游很爽,我也定一个环游世界的目标。
这种目标来得快也去得快,充分满足人类从众和喜欢新鲜的本性,但是目标本身没有根基。
第二种认知型目标:对于目标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经过学习和练习了解或者部分了解如何达成目标。
这种目标往往是在外界的影响下,让你觉得需要去学习和达成,比如学习一种技能。经过一定的思考,也投入了一定的精力时间,持续的时间会长一点。
但是,如果出现更有吸引力的目标,原来的目标就会被替代掉。比如你原来学新媒体采编,后来视频火了,又转头去学短视频的制作。比如你原来搞技术学编程,后来升为管理人员,转而学习带团队的管理方法和技能。
第三种价值型目标:对于目标背后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且这个意义和你内心真实的价值观一致。
这种目标较为长久,如果你内心充分肯定这个价值和意义,它会提供长久的能量来点燃你的热情,目标中的信念给你持续的动力。
你看,三种目标都是目标,重要的不是你是否学会用SMART原则来明确和细化,关键是它能否深入内心,契合你真实的价值观,从而提供能量激励你坚持下去。
第三种价值型的目标并不容易找到,说「找到」也许不是很合适,因为它并不全然在外界,你在外界影响下有所行动,行动让你渐渐产生认知上的变化或确认,这认知形成了合适的土壤,在这土壤上面生长出了属于你自己的「目标」。
比如特蕾莎修女,开始的时候只是同情怜悯穷人在临终时无人照管的悲惨境地,于是收容照料第一个穷人,然后是第二个,同时学习如何照料病人,渐渐吸引感召更多的修女和志愿者加入,制定规则和流程,慢慢形成了做一个慈善临终关怀院的目标。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有限的经历和内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明晰都需要时间和成长的浇灌,可能无法短期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型目标。
我们可以做的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想法,多去尝试去行动,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在做的过程中,多问自己「WHY」?我为什么做这件事?
找出这件事对你内在的意义和价值,等到你明确了自己想要通过这个目标实现的愿望和隐含的价值后,就不会轻易的放弃目标,因为你和目标已经是一体的。
03如何寻找属于你的人生目标
我个人在找的过程中了解过各种方法。比如标杆法、想象15年后情境的倒推法、一小时考问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直至情绪极限的正推法,还有精要主义的正确提问法、职业生涯的三叶草法、回溯最美好感受等很多种方法。其中有的把思绪引到漫无边际,有的沉溺于感性飘忽的回忆,有的输出了零碎的执念想法。
我的建议是:从热爱、擅长、社会价值三方面来寻找人生目标。
它们的交集就是一个完美的职位特质,或者是你一生应该倾情投入的事业。它应该是你热爱喜欢的、能做好的,而且能回报给你想要的回馈的。
热爱,是你的兴趣所在或者天赋所在。可能是别人以为的苦差事,但是你却乐此不疲。
擅长,是你的能力所在,愿意付出时间去打磨练习,提高段位和实力。
社会价值,是这件事可以给你的物质回报或者精神上的意义。
这可以是三个不同方面。比如你热爱分享,擅长理性思考,希望可以用自己的知识来帮助别人并获得足够的经济回报。
这也可以是一个三步走的循环。你热爱的事,会不断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练习,从而变成你擅长的技能,通过这个技能你可以获得经济回报或者较强的意义感和满足感。
很少有人的职业或者事业一开始就全部具备这三个方面,我建议可以从热爱开始。
因为热爱是原生态的,你心里的热爱、喜爱的感觉是骗不了自己的,也许不是一下子就知道,但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很清晰的知道是YES还是NO。
而擅长,如果你热爱,且智力体力都在普通水准之上,愿意沉下心来,花时间去练习,假以时日,擅长会水到渠成。当你擅长到一定程度,用它来获取回报也是早晚的事。
怎么找到自己的热爱呢?可以从兴趣入手,如果没有兴趣怎么办?从内心多次出现的想法开始尝试或者行动,去找、去做,就会开始遇见的旅程。
怎么才能知道现在的工作或者事业是否符合呢?答案是:可以从情绪中解读自己的感受。前提是对自己的情绪有觉知,不拒绝不否认。
比如热爱会带来快乐的情绪、擅长会带来成就感、价值会带来满足感,如果你缺少某种感受,问问自己,可能是哪一方面出了问题。
当你缺乏「热爱」的时候,会觉得「厌倦」或者「活的没意思」;当你缺失「擅长」的时候,会觉得「焦虑」或「无力感」;当缺失「价值感」的时候,会觉得「失落」。
选择人生的道路比选择好的职业、婚姻更加重要。因为人生最可悲的事是你倾尽一生努力爬到梯子顶端,却发现搭错了墙。
04 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的可能性
我们说目标可以给人带来能量,因为目标隐含的信念和你的真实价值观契合,所以我们需要对自己内心的价值观有一定了解和认识。
当你决定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你就确定了什么对你的生命有“价值”、什么是“值得”做的;当很多事情都值得做的时候,选出你认为“最值得的”,这就是你的“价值观”。
从人类的整体角度来看,人生有四种价值观方向:高度、深度、宽度、温度。
第一种方向:高度。终极价值:影响力与权力。
高度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中能达到与掌握的地位、权力与影响力。高度的追寻者,他们热爱竞争、有感召力与影响力,渴望资源与平台,希望有朝一日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比如:大部分的领袖、政治家、企业家。
第二种方向:深度。终极价值:卓越与智慧
深度是人们在思想、智慧、艺术与体能上达到的卓越与精进程度。深度的追寻者们渴求真理、寻求极致、反复打磨,让自己炉火纯青,他们希望站在人类知识的顶峰、思考的极限边缘。比如:科学界的诺贝尔奖、新闻界的普利策奖、体育界的奥林匹克奖、日本寿司之神等。
第三种方向:宽度。终极价值:爱与和谐
宽度是我们能够打开和做好人生中多少个不同的人生角色,让它们丰富又互相平衡。宽度的追寻者们追求做好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做一个浪漫又惊喜的恋人,做朋友们信任的伙伴、做孩子和蔼有爱的父母、做爸妈孝顺的孩子。他们还拓展更多可能,成为专业级的玩家、热心公益的志愿者、有责任心的公民等等。
第四种方向:温度。终极价值:自由
温度是我们对生命的热度,我们对生活有多大的热爱与激情,能多大程度活出自己本来的面目。温度的追寻者们渴求自由,探索内在世界,追寻真实鲜活的生命状态,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与天命。比如:艺术家、诗人、作家。
这是最内在的一个维度,是评判标准最个性化的一个维度,却也是和幸福相关度最紧密的一个维度。你希望以怎样的激情与热度投入生活?你是否时常有“那就是我”的自我感或者“那不是我”的违和感?
这个维度不容易察觉,很多人用其他三个维度来评价,比如说认为“功成名就”、“优秀卓越”、“儿孙满堂”就已经足够,他们认为这样我们的“温度”应该很高了吧。其实并不是,温度就是温度,和其他三个维度没有关联。
四个维度中,高度和深度外显可测,宽度和温度是内在的,难以量化。
当我们的生命按照四个维度慢慢展开,我们越来越靠近人生的真相,一些幻觉被打破。
第一个打破的幻觉就是大部分人希望的:同时过上成功、幸福、智慧、自由的生活。
年轻的时候,希望成功,在竞争中不打断获胜;工作3-5年,面临职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是继续专业还是转向管理;30多岁,发现自己需要承担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和压力,父母在变老,孩子们长大,他们希望你是一个对家庭负责的人;等到一切你尽力做完,发现自己心力交瘁,生活离你热爱的方向越来越远。
你问自己:人生真的只能这样吗?
于是你准备为这么多年失落的自我做些什么,开始追随内心,做些以前不敢或者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但是你一旦行动,从另外三个维度传来的抱怨声此起彼伏,大家纷纷对你表示失望。你才回归自我没几天,发现孩子的班主任来找你;好不容易搞定这个,公司的项目又出现强力竞争者;你扑到工作中力挽狂澜,发现身体吃不消,大病一场。终于有一天你想,太累了,还是算了吧。
是我们错了吗?是我们要得太多,还是人生本就是一场悲剧?
其实,生命的本质就是不完美,生命总体的能量守恒。在时间和精力的边界处,如果你再要些什么,就必须放弃些什么。这就是人生。
比如乔布斯的高度让人望尘莫及,温度也很高,但是在宽度方面则非常糟糕,他留给家庭、女儿的时间很少。
没有人能过上功成名就、智慧卓越、有爱温暖,同时又自由自在的生活。既然历史上天才伟人都无法幸免,我想我们也不能。
人生的能量守恒让我们有机会看清楚与人攀比是件多么愚蠢,与其羡慕别人,不如为自己做个选择。选择当前阶段属于你的重点维度,定义自己的价值方向。
写在最后
寻找人生的目标,是个太大的课题,我的思考和体会很有限,写在这里仅供大家参考。
觉得「认清自己」和「找到人生的目标」是每个人都躲不开的课题,需要一生的修行。
人生价值的第四个维度「温度」,为我的一些想法和行动找到了根源,以前觉得那可能只是自私和任性,这是我写此文的意外收获。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人生目标是空泛的两个字:「幸福」。怎样才能幸福?答案犹如天空的云彩,变化不定。
现在我觉得:
如果人生能量守恒,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拥有或者做了自己认为重要的、值得的事情,就会感到幸福。
也就是说,寻找到契合自己价值观的目标,并且努力去达成目标,就是一条通向「幸福」的道路。
希望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