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宁与华歆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同学了,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几乎都听说过有关他们割席分坐的故事。管宁和华歆一起锄地,挖到一块金子,管宁很自然地把它当作是瓦片,扔到一边去了。但是华歆却是把它捡起来仔细看了看才扔掉。学习的时候窗外有仪仗队经过,华歆马上跑出去看,而管宁继续看书。于是管宁把自己的席子与华歆的割了开来,以示志向不同。大多数大人给小朋友讲完这个故事总是会趁机黑一把华歆。你看他读书不专心,三心二意,你看他还看重金钱,看到金子就捡,太注重功利了……小朋友们不要学他啊,而管宁,不管有多少隐忧都始终如一,学习的时候专心致志。小朋友似懂非懂点点头,华歆就这么被黑了……
但在我看来,他们两人的不同行为不过是不同价值观的表现。管宁是清高而淡泊名利无欲无求的,但华歆心中有入仕的追求,有现世的诱惑。管宁的隐士作风有很好的名声,华歆的官当的也照样炙手可热所以这并不存在一个好一个坏的区分,更多的是我们要有对他们不一样的观点对包容与接受。
今天就先谈管宁。
首先从外表说起,他身高八尺,有漂亮的胡子眉毛,是个美男。与华歆邴元三人被称为“一龙”。即使他十六岁丧父,但君子人穷志不穷,他并不肯受别人的救济,而是把别人给他的银两都还了回去。
由于中原地区的战乱,他不得不迁居到辽东地区。爱慕人才的公孙度早已空出了住所等他们。但是管宁清高的性格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救济,于是他自己在山谷住下了。当时迁居的人大多数都住在南部,但由于他住在北部,追随的人也都纷纷北迁。渐渐的那里都形成了一个小村庄。他在辽东居住的多年里,为那里的人们讲学,传授知识。人们常常为打水没有足够的器具而吵架,他悄悄出资添置,那里的人们得知是他做的好事,都不好意思再吵架了。别人家的牛踩坏了他家的地,他反倒把牛照顾的好好的再牵回主人家……有了他,当地民风越来越好,是管宁用行动感化身边的人。朝廷三番五次请他做官,就连当初他割席分坐的华歆也不计前嫌举荐他的才能。但是他不愿意去。在中原稍稍安定后,迁居的人们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乡,只有他没有任何回家之意。而在他真的回家之时,他把积攒二十多年的别人接济他的财务原封不动地归还。
我想,他不做官不是他没有政治才能,而是不愿去。不是为了装出一番作风,而是有确然不拔的气质。在他心里学者应该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百姓身边教化他们,走进更多人家讲道授学,将知识传递。最好是安贫乐道,享受自己的生活,安安稳稳地一辈子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