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穆宗驾崩。六月,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即位,是为神宗显皇帝。明年(1573),改年号为万历,寓意明朝与世长存,也有皇帝历世长久、万寿无疆之意。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神宗驾崩。八月,皇太子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使用48年的万历年号,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万历年间,资中县这片土地为资县所辖。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改资州为资县,属成都府。
万历二年(1574),资县人重修县城北关外重龙山麓宋代修建的东岳庙。该庙傍山而建,层层升高,前后三重殿堂,有厢房十余间。清乾隆年间和清同治五年(1866)翻修东岳庙,以后又多次修缮。目前,该庙仅存牌坊式砖瓦结构山门和舌头式木结构二层戏台,台高二点五米。戏台顶梁有“资州直隶州牧杨昶”几字。
万历三年(1575),资县民众为纪念邑人铁面御史周冕,于小东门外东皋寺修建“静觉禅林”石牌坊。《大清一统志》记载,“周冕,资县人,嘉靖进士,擢御史。重建太庙,成帝将遣官代祭,冕上章争之。帝大怒,下狱,终以其言直释还职。疏请东宫讲学,以端国本,谪云南通海典史。寻升兵部郎中,劾严嵩父子冒滥军功,力救杨继盛冤,直声震朝廷。复下狱拷讯,斥为民。隆庆初,起太仆少卿,遭母忧,未任,卒”。
同一年,在资县东三十里,“里人陈元,塑儒释道像三尊”,修建高庙子,又名三教堂。
万历五年(1577),云南昆明举人,四川布政司参议高任重与河南颍川进士,四川布政司分守上下川南道左参议李薦佳同游资县北岩寺后,高任重在北岩篆书“方岳纪游”四字,“旁欵万历五年岁次辛巳冬十月,四川布政司分守上下川南道左参议颍川李薦佳,昆明高任重同游”。
万历六年(1578)春王四日,已成为佥事的李薦佳再次到资县北岩游玩,这次的同游者为河南睢阳人左参政孙坤。“见山明水秀,水卧君子亭碑,山刻佛像,殊形怪貌不计其数,俨然诸天境界。诚希觏之奇观也,遂相与对境称觞,周游于山水之间,乐而忘倦亦。庶几乎仁知之无尽(阙)与未敢也。因书之,以纪胜游云坤书。”
万历八年(1580),奉神宗皇帝的诏令,资县人在县城北五里为太仆寺少卿、铁面御史周冕修建周公祠,赐春秋祭田数亩。《四川通志》记载,“周公祠,在州北五里,飱(勅)建祀名臣周冕”。150多年后,四川威远人,清乾隆元年(1736)实授保定府知府倪象恺,“少从先生之嫡孙奋豫夫子游”,其在《周松崖先生祠堂记》中写道,“松崖先生讳冕,字叔敬,今资州龙山人,有明直臣也”。
同一年,在资县东四十五里,清性和尚主持修建了盘龙寺, “山若盘龙,故名。”
万历十年(1582),在资县东四十里,邑人修建陡岩寺。
万历十二年(1584),在资县东北四十里,邑人修建杨家寺。在资县西八十里,邑人修建普贤寺。
万历十四年(1586),在资县西二十里,清辉和尚募捐修建了普济桥,该桥旧名叫会川桥。
万历十五年孟春(1587),资县后西街的山斗祠(林家祠堂)修建“西昌山斗”宗祠牌坊,坊上有“海屋长春家传孝第”,“西昌山斗世笃忠贞”等文字。牌坊为石质结构坊,整体呈砖红色,牌坊中横下部刻有双龙戏珠花纹,为四柱三间五楼,庑殿顶,仿筒瓦屋面,坊通高6.05米、宽4.51米、厚1.54米。坊下配8个抱鼓,坊柱上阴刻有“长山衍派,护阙流芳”,中横阴刻“西昌山斗”,背面额为:“济南林氏祠,家传孝第,世笃忠贞。”清道光十三年(1833)癸已岁仲春吉日重修。
1973年—1993年,县文化部门管理重龙山期间,县博物馆馆长杨祖垲先后组织搬迁多处文物到重龙山,其中就有迁建于半山腰“古北岩”旁的“西昌山斗”石牌坊。牌坊上有资中当代著名诗人王体诚撰写的“山绕睛岚,北郭横青招鹤降;翠流雅韵,东坡浮白唤鱼来”等几副对联。
万历十七年(1589),资县人冷逢震编撰《资县志》四册。据《千顷堂书目》记载,冷逢震还编撰有《周正考》一卷,“杂引古今经史子传,以正胡传夏时冠周月之误。万历中,四川资县人”。
万历二十年(1592),在县东十里唐明渡(《大清一统志·资州》,唐明渡在州东十里。相传唐明皇幸蜀憩此,故名)北岸岩坡上,资县知县田登庸重修道教寺院高山观,“观前为古道,面临大江,有宋状元赵逵、孝子龙海孙坊。”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1564),时任知县,云南腾冲卫籍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吴宗尧始建高山观。清乾隆年间,资州直隶州知州,河南人王尔鉴有《题高山观》诗,“寻春寻到高山观,仰止高山姓字香。四面云笼纯孝里,千秋石表状元坊;悬岩树带沧江转,插汉峰连彩凤翔。岂是地灵人乃杰,春风披拂吊斜阳”。
万历二十二年(1594)秋,重修资县水南上街的炳灵庙。《四川通志》记载,“炳灵庙在州南二里,相传帝尧第十七子食邑于资,为土主神”。《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记载,“炳灵庙在县西一里,祀神尧第九子,名资”。炳灵庙始建于南宋宝祐元年(1253),“历伪夏开熙辛亥,迄明万历甲午节次重修”。万历壬辰(1592)制科廷试应选贡士邑人孙续,为炳灵祠碑撰文。
万历二十六年(1598)岁次戊戌,春三月,资县发生大的瘟疫,导致不少人死亡。赵现海在《明末大瘟疫的元凶》中指出,“从万历初年到明朝灭亡这段时间,大江南北暴发了规模巨大的瘟疫,北方地区尤甚”。“万历时期,瘟疫大多是在旱灾发生之后开始大规模暴发的”,具有“瘟疫致命性高、暴发地点广、种类繁多复杂”等特点。同年五月,资县“大水泛涨,有硝矿气河鱼浮殁,人可收取。”
万历二十八年(1600),在县城东大街达江门内修建城隍庙。清高宗乾隆五十六年(1791),陕西举人署任知州淡士灏,重修圣庙、奎楼及城隍庙。
万历三十八年(1610)岁次庚戌,闰三月十四日夜晚,资县东城的小十字街、西城的金带街发生大的火灾,“忽有火星飞起,因风发火,东西南北狂焰四合,延烧廨宇无数,民家总计一千二百八十三户。”到了第二天,“居人出徙城外避火”。不幸的是,这一天流经县城的沱江河水又突然暴涨,“人畜器物皆漂没,城中民免于焦土者,又半为鱼矣”。
万历四十年(1612),在资县东二十五里,邑人修建宋家寺。
万历四十七年(1619),统计户口人数,资县仅有1240户,22815人。万历年间,天旱、瘟疫、战乱等原因,导致资县市集成墟、哀鸿号野,本土人丁孑遗无几。
另外,明万历年间在资县西五十里,与威远县交界的景尼山上修建老店子,后来成为铁佛场、铁佛镇,因建有铁佛寺而得名。在现今双龙镇柏林村,修建踏水桥,即后来有名的跳墩子桥。在现今球溪镇,修建球溪河桥,为后来成渝公路133公里474米处球溪河大桥的前身。寨子寺、高坪寺也建于明万历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