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预习作业要求:
请阅读《论对话》一书《译丛总序》《序》《论沟通》三章。
1、什么是对话?
2、什么是真正的对话?
3、对话的目的是什么?
4、怎样才能有效展开对话?
5、有哪些因素妨碍了对话的开展和运用?
作业提交截止时间:11月19日23点。
作业正文
一、对话之门在平等中开启
在看这个本书之前,如果你问我:什么是对话?我会告诉你:对话就是交流,可以两个人展开,也可以多个人进行,不仅人与人之间可以对话,人与书本,人与自然都可以产生对话。对话的双方,彼此之间能够发生共鸣,就是高层次的对话,反之,就是低层次的对话。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是每个人都会的,只要你能开口,你要你能听到,对话就会发生。可是看了戴维•伯姆的《论对话》,我才意识到自己对对话的理解太狭隘,太肤浅。
戴维•伯姆根据人们谈话的目的、动机、意图与期望,将交谈归结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一种是以“聊”为目的。聊乃是闲谈,东拉西扯,海阔天空,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也不追求任何的结果,大家只是为说话而说话,或为发泄而说话。聊字的本义是耳鸣。聊的结果,不过徒增耳旁的嗡嗡之声而已。
一种是以“辩”为特征。辩的目的是要证明我对你错,要让我的观点在讨论中取胜或至少占上风,最终实现我赢你输的结果。虽然常言说真理越辩越明,但通常我们的辩,都在于证明我的真理是对的,而你的真理是错的。——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坚信真理是在自己手中呢?
一种是以“商”为特点。商的目的是不管我对你错或是你对我错,让我们互相做点妥协,各自做点让步,彼此搞点折中,你接受我的部分观点,我接受你的部分意见,最终达成一个一致的结果,让双方都满意。至于究竟谁对的成分多,谁错的成分多,究竟我们互相妥协的是不是真理,就不去管它了。
以上这三种类型,都是谈话,但却不是对话。与我而言,第一种的“聊”有些无聊。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相同尺码的人,不想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追求不同的人一起家长里短,云里雾里的闲聊。第二种“辩”是我喜欢的一种交流方式,辩中明思,不过我们并没有像书中所说,一定要辩出你对我错,只是当意见不同时,能引发彼此思考,借鉴,实在想不通,就先保留自己的看法。至于“商”在很多时候,面对很多事情,有时需要商量的、折中的,最后的结果无所谓离真理有多远,只要把事情处理了就行。“聊”的无聊,“辩”的宽容,“商”的无奈,其实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沟通交流方式,
对话是人们的一种特定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只是对话与以上三种类型截然不同,对话是最自由、最彻底、最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它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公正,每个人都会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每个人也都能彻底地表达出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彼此碰撞、激荡、交融,让所有的人都从中受益,实现双赢、共赢、一赢俱赢。
对话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从简单的意义讲,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从深层的意义讲,它挑战我们关于师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会与学生对话,才能做到双赢,即教学相长。这个星期天,在网上听了吴正宪老师的《小数的除法》,并作了课堂实录。在课堂中吴老师有一句话印象特别深:“错着错着就对了,聊着聊着就会了,问着问着就懂了”,吴老师说的“聊”其实就是建立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实现知识共建。这种“聊”就是对话。
二、放空自我,走进真正的对话
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
真正的对话参与各方是平等的,说者可以自由的、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念,听者不带任何偏见,也不试图影响和改变对方。
真正的对话是将心灵放空,不固执己见,认真考虑他人的观点。处于对话中的人只在乎问题本身,试图挖掘出最为客观和公正的见解。不在乎输赢、努力消除偏见。
如果一个对话把对方逼到一个角落里,那就不叫真正的对话。两个人固守自己的观念,据理力争,弄得脸红脖子粗的,这也不是真正的对话。真正的对话追求的不是单方面的胜利,而是一赢俱赢,在对话中,人人都是胜者。当我们摒弃主观、偏见、情绪等等这些,对话背后真正的意义才能显现出来。
放空自我,走进对话,它能使人获得具有高度内聚力的精神能量,可以引领我们超越单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对话的范畴,能够重新改变个体,乃至改变人与宇宙的关系。
三、在对话中走向和谐的彼岸
对话对于个人来说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呢?
1、重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与他们和谐
伯姆曾对人类所面临的交流和沟通问题作出过这样的观察:“过去几十年来,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广播、电视与飞机、卫星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连通全球,使得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几乎可以在瞬时之间彼此相连。然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人与人之间感觉日渐隔阂,彼此间的沟通以空前的速度,变得每况愈下。”
当他写出上述文字时,是在 1970 年。人们渴望沟通,但不得其门而入,乃至堕入普遍性的社会心理病态,不再去谋求交流和沟通,转而去诉诸暴力和争斗。这种状况,迄今并无改变。对话己经成了现代社会人类的一项“缺失的技能”。
对于当下的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上至老人,下到幼儿,都变成了手机的奴隶,大人小孩每天都机不离手,与自己的家人、朋友关系日渐疏远,可是沉溺于手机的人们,并没有感到幸福,成人空虚,小孩冷漠,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我们教育也深受其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这个时代就显得尤为珍贵。
所以对话的目的是重建我们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关系与联系。
2、探索拓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途与空间,与世界和谐
对话旨在探索人类思维(thought)的作用方式——伯姆认为,究其本质,人类的思维并非是对客观实在完全、真实的再现,它只是一种有限的媒质——生成于集体之中,并在集体之上维持。毫无疑问,这种探索必然会对我们所固守的文化观念、生存意义乃至对自我的认识,提出严格的质疑。从最深层的意义上来说,对话邀请人们去检视关于做人意义上的传统定义是否还能站得住脚,同时让人们通过集体的途径,来探索如何拓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途与空间。
对话的目的是重建我们与所栖居的世界之间的种种交流、沟通、关系与联系。
3、探索思维过程,改变思维进程和方式,与自己和谐。
个人野心、对己有理论的顽固坚持,以及对传统观念的依赖和维护,却总是在对科学探索发生影响;由此而产生的代价就是,科学中的创新、参与和分享精神被牺牲掉了。
人总是处于意图和行为之矛盾的漩涡之中,这种矛盾导致了社会的分化与个人的分裂。这种分裂现象,在伯姆看来,是跨越文化和地理界限的;它弥漫和渗透于所有人类社会之中,程度之甚,以至于我们已经变得从根本上被它所驯化了。
人类的一般思维过程也总是倾向于以分裂的眼光来看世界,“把本来并非互相独立的事物弄得更加支离破碎”。伯姆认为,这种认知事物的方式,虽然能够在局部上成功地施加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却必然导致世界上的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制度之间、宗教之间、价值信仰体系之间,乃至不同的“自我”个体之间发生根本性的冲突。伯姆之所以主张对话,主要目的就是使人们能够通过理论分析和亲身体验的双重途径,对导致这种分裂现象的活动产生足够清醒的认识。
真正的对话它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更好的交流,而且更是为了深入认识和理解人类意识的本质,改变固有的被污染的思维,完善自我。
所以对话的目的就在于对思维的全部过程进行探索,进而改变人类在集体中的思维进程和方式。
真正的对话能够重塑人生的意义、目的与精神,进而改造自我、人性和社会。所以对话的目的就是拨云见日,不断地朝向真理,使人与自己、人与人之间和谐,乃至达到整个世界万物之间的和谐。
四、对话活动,促进成长
戴维•伯姆建议参加对话的人数通常在 15 人到 40 人之间(伯姆对人数的建议不是固定的)。大家自愿参加,围坐成一个圆圈。首先要对对话的过程与实质进行一些必要的解释和说明,接下来就是考虑大家如何把对话进行下去。由于事先不需要设定任何议程,大家需要花些时间来确定一个(或多个)合适的对话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或挫折。因此在对话的早期阶段,可以通过辅导员来推动对话的进行。但是这个辅导员的角色应当尽快地消失,从而让大家自行决定对话的进程。
我们学校的共读共写项目下周就要启动了。我推荐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要求老师们用两周的时间学习第一章。看了戴维•伯姆对对话活动的阐述,对我有些启发。
1、改变环境布置,营造平等舒适的氛围。
以前的读书交流分享会,都是在教室里,主持人面对大家,这样就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对立、抗拒的情绪。以后就围成一个圈来坐,从座次上先让人觉得平等、舒适。
为每每个老师准备一杯茶,让老师们在飘溢茶香的环境中放松自我,进入对话的状态。
2、说明本次会动的主旨
敞开心扉,放空自我,不带任何情绪和偏见,认真倾听,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让对话在我们的活动中真正的发生,让我们在倾听和对话中看到问题的本质,在思辨中学会沟通、交流、完善自己,成就别人。
3、活动中注意事项
(1)学会倾听,思考后再发言。
对话中的“听”乃是倾听,通常是指详尽、认真、入神、敏锐地感知和领会他人所说的话及其意义。
每个人都必须做到能够敏锐地感知语言交流和理解过程中所出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说话者意图,不至于理解偏颇,产生误会。
(2)给予每个参与活动的人产生误会发言的机会;
可以想象,想让真正对话发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相信只要长期认真的坚持这样做,一定能让对话发生,对项目组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所影响,最终达到在对话群体中共享意义。
(3)注意在对话中传递的思想与身体和情绪反应之间的联系。
五、拨云见日,让对话走向更深处
对话,看似简单,其实进行起来却并不容易。是什么妨碍了对话的开展和运
用呢?
1、不能正确的看待自己自身潜在的恐惧和欢乐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不能反求诸己是很自然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当自身的观念出现矛盾时,我们总不愿承认和面对。当我们以警醒之心观察自己,就会发现,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短暂的恐惧感,阻止自己触及这些问题;或者会产生兴奋感,导致注意力被转移到其他问题上去。我们总能够把干扰自己的问题搁置一边。结果是,当一个人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在听取别人意见的时候,在他的潜意识里实际上仍然是在固执己见。
面对问题,自身潜在的恐惧和欢乐,使人们不愿正视自我,这是妨碍对话的开展的原因之一。
2、各自不同的思维假定和观念
我们可以把思维假定称做“看法、意见或观念”。一个看法、意见或观念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假定。每个人的生活经验,经历不同,就形成了种种看法、意见或观念,这些看法、意见或观念已经与个人浑然融为一体。当一个人的思维假定与另一个人的思维假定相矛盾时,两个人总是会不自觉地去保护和捍卫自己的思维假定,各持己见,而且极易情绪冲动。对话也就因此无法进行,这是妨碍对话的开展的又一原因。
当明白了妨碍对话原因,我们就可以避免,拨开云雾见天日,对话也就会真正的发生,参与对话的人就能从中获益。
bW8�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