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对这句的解释是: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我私自和我那老彭相比。”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治学态度。他相信并且无比喜爱古代文化,所以把它保留继承下来,并没有个人的创造。这让我想起女儿学书法过程中的一件事。
在女儿学书法之初,为了给她选择一位好的老师,我根据朋友和同事的推荐,去几个老师那儿试上。第一位老师是业余书法爱好者,从事书法学习二十多年了,小有名气。他让孩子临摹颜体,却并不教孩子仔细读帖,至于横竖撇捺也都是他教孩子怎样运笔,和书中略有不同,比如写横画,他会直接欲横先竖,省略了逆锋起笔这个步骤。因为我也有几年书法学习的经验,便提出质疑,他的回答是这样运笔写字干脆,以后写熟练了或者写草书,会更流畅。我承认他的字写得不错,但对于他这样的方法却不敢苟同。
第二位是个专业的老师,某大学书法系毕业,后进修了书法研究生,并且是当地市书法协会的会员。她是个年轻的女孩,思想前卫,紧跟潮流。她很注意学生读帖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很懂得家长和孩子的需求。时不时地做些创作,让学生隔三差五有个“作品”呈现。
第三位是个从教二十多年的中年教师,比较受孩子喜欢,说话幽默。在第一节课,他便告诉孩子,写字心要静,要沉下来,他的教室里轻声放着优美的古筝曲。他说:”在我这儿学写字,就是老方法,得从描写到临摹,一步步来。现在很多人静不下心来,还没有学好字就开始创作了,我不认同。”
最终,我和女儿一致选择了第三位老师,女儿说:“我第一次感觉练字的时候心那么静,第一次懂得字也会呼吸。”而我发现只有这位老师是真的爱书法,他是真得相信颜真卿的字是美的,是毕生努力也难以超越的,所以他选择认真地学习,认真地教学。他不急着去创新,也不会迎合家长的急功好利搞所谓的“创作”。他因为“信而好古”,所以能“述而不作”。这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其实是不容易做到的。
有些事情,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比如科学技术,比如流行歌曲。但是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更多地需要去继承,因为这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精华。如果随意去创新,去改变,今天你改一点,明天他改一点,最后就面目全非了,不要说创新,可能最初的高度都难以企及。今天的那么多著作,谁能超越《论语》?今天那么多小说,超越《四大名著》的有几本?今天那么多书法家,达到颜真卿高度的有一人乎?今天那么写诗写词的,谁能望李白苏轼的项背?科学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文化不是,对于文化而言,有时开始便达到了顶点。所以,“述而不作”,才能更好的传承。
关于《论语》的译注,最为大家所认可的就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因为他注释准确,译注平实,所有的译注都有据可考。有些有分歧有争议的,他也是一一列出,供读者参考,并没有强加太多个人的观点。这便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关于苏东坡的传记,最受大家欢迎的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同样的道理,其中所有的故事都更接近真实。那些为了迎合大众口味的各种戏说,传奇,不过如快餐一样,让人偶尔消遣一下而已。
“述而不作”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让几千年前的智慧可以在今天继续闪耀。可是在今天这种快节奏的社会,如果没有一颗“信而好古”的心很难做到。历经沧桑和岁月的长城被翻新成硬化的“路面”,拆除古建筑建设新城,为了迎合大众口味,用京胡、竹笛、打击乐来演奏《花木兰》……这种“作而不述”,让人心痛。
但愿,今天的人们在思维和科技上可以不断创新,紧跟时代;但在传统文化上可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