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玄机,市场有妙算,注定了两者难以“皈依”
近几年,有关释永信和少林寺的各种绯闻时不时见诸国内外媒体。释永信和他所在的少林寺究竟怎么了?释永信曾说:只要少林寺做些事,他们就盯着你,给你制造些“新闻”。而少林寺寺务处办公室人员曾经说过:他们想让少林寺上市,但方丈觉得少林寺是清修的地方,不能上市,这就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少林寺近年来很火,在少林寺的热辐射作用之下,周边地带也出现了繁华的商业区,由此而脱贫进而致富的大有人在,在佛意中,这可能就是一种“广济普渡”,据说,一碗普遍面条与能买出原装意大利面的价钱,而在房地产开发方面,少林寺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少林寺的持续火爆,对当地政府不论是知名度还是财政来源上来说,无疑都是个极大的贡献。
“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当地政府在共享了少林寺旺盛的香火之时,也没望记给少林烧上高香,这柱高香就是当地政府不断给予少林诸多的政策便利,由此少林寺顺利地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对于政府来说,是沾了少林寺的灵光宝气;对于少林寺来说,是得到了政府这个最大施主的护法。而让少林寺蛮声海外的,除了那部《少林寺》片子的初始作用力之外,就只能数释永信了,在人们心目中,释永信就是少林寺,少林寺就是释永信。很长时间以来,当地政府与少林寺二者在一片和谐氛围中,共享着多赢的盛宴,在当地,好像是地方经济与少林寺同在,政府财政与释永信同在,地方气脉与佛法同在。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只要是市场化运作,就只能讲利益上的合适与不合适,而这不会存在着永远的如胶似漆,更不受佛法的左右;利大双方则合作紧密,利小则双方合作松散,有利时则合,无利时则分。然而这条市场法则对于少林寺来说,可不是这样简单易行,因为现在的少林寺已不是当初的少林寺。当初的少林寺,只是个纯粹的寺院,庙里只有和尚,一切都是由方丈来定夺,再说那时除了一点香火,并无太大其他利益可言。
但现在已大不一样了,曾经纯粹的寺院里经常会出现政府下来“指导工作”的官员,俨然也是一名挂职和尚,庙里常来这样的大“和尚”,真正方丈的权力就没以前那么大了。表面上方丈的“定夺”权还在,然而方丈可以“定”,但挂职的大和尚却可以“夺”,这必然导致双方无法“皈依”的局面,所以“合久必分”是必然的结果。对于少林寺来说,合时容易分时难,因为当地政府已经将与少林寺的市场化运作当成了一枚战无不胜的经济棋子,在政府眼里,这枚过了河的小卒子已经可以顶大车,而“过了河的卒子顶大车”正是政府扶持的结果,因此政府又怎能不图回报呢?
从当地政府的角度看,投入就是为了经济回报,所以就要让少林寺上市走向极盛之巅,这样当地政府就可以永远坐享红利,这是天大的诱惑。然而,这也就意味着释永信成了一名披着袈裟为政府打工的职业经理人,而这对释永信而言随之就会是一道两难选择题:如果将少林寺上市之后,运作得好,他就是一位受股东爱待的职业经理人,由此在少林寺还会继续受到尊敬;但如果运作得不好,股东就会按上市公司的法规,炒他的鱿鱼,而这个事实一旦出现的时候,他就会进入“失业”状态,由一名职业经理人沦落为一名“业余”和尚,到那时,他还会是今天这样受人尊敬的释永信吗?
而此时他还必然要想更为严峻的人生课题:即,是想做一名投身于佛教的虔诚信徒,还是做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如果做成了一名优秀的上市公司职业经理人,就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佛教意义上的清静,而要想成为一名得道高僧,这就是留恋凡尘的大忌,而有意留恋凡尘则是对佛教义的根本背叛。这么多的两难选择,对于释永信这样已经有着深后修行的方丈来说,只有做不到的,而没有想不到的,可以说对少林寺上市之后可能发生的一切,释永信早已参悟透了。
所以,释永信不想上市,这也是一名虔诚信徒对自己信仰的最后坚守,因此,他面对上市之事,表现出来的意思是到此为止,这也是一种佛意的本现。然而,当初双方共同的市场运作,已经使政府入戏太深欲罢不能,而这对少林寺来说,则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所以,各式各样的“风声、雨声,摄像声”,便随风而传。
少林寺的“禅事”多,但再多的“禅事”,也排解不了释永信的“烦事”,因为那都是佛外之事,凡间之尘,只要身在现在的少林寺,就排它不去。佛教有玄机,市场有妙算,市场法则与佛家法则之间的天然不和谐,注定了两者不能“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