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聂文蔚(一) 【2】
【原文】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 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古之人所以能见善不啻①若己出,见恶不啻若己入,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② ,而一夫不获若己推而纳诸沟中者③ ,非故为是而以蕲④天下之信己也,务致其良知,求自慊而已矣。尧、舜、三王⑤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是以其民熙熙皞皞,杀之不怨,利之不庸 ⑥;施及蛮貊⑦,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呜呼!圣人之治天下,何其简且易哉!
[注释]
①不啻(chì):如同。
②“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③ “而一夫不获”句:参见《尚书·说命下》第十章:“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孟子·万章上》第七章:“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④蕲:求。
⑤三王: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⑥ “杀之不怨”句:《孟子·尽心上》第十三章:“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庸,功也。
⑦蛮貊(mán mò):亦作蛮貉、蛮貃。古代称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亦泛指四方落后部族。《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译文]
人就是天地的心,天地万物与其本系一体。民间疾苦,又有哪一件不是自己的切肤之痛?不知道自身痛苦的人,就是没有是非之心的人。是非之心,不需要思考就能知道,不用学就能分辨,这就是所谓的良知。良知自在人的心中,不论贤愚,从古到今都是相同的。世上的君子,只要专心在致良知上,那么自然能具备共同的是非好恶,待人如己,视国如家,视天地万物与己为一体,以求得天下的大治。古人之所以能见善行等同于自己做的,见恶行等同于自己受的,把百姓的疾苦当做自己的疾苦,有一个人生活没有着落,就像自己把他推到了沟中去似的,他们并不是故意这样做以取信于天下,而是凭着良知做事求得自己的快乐而已。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说的话百姓们没有不相信的,这是因为他们所说的也只是推致了自己的良知;他们的行为百姓没有不心悦诚服的,这是因为他们所做的也只是推致了自己的良知。所以当时的民风光明祥和,百姓获刑而不抱怨,得到好处就当稀松平常,把这些推及蛮夷之地,凡是有血气的人无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因为大家的良知都是一样的。唉!圣人治理天下,是多么简单容易呀!
[解读]
先细说一下文中引用的两个典故。
“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 ”,语出《孟子·离娄下》:
孟子说大禹和后稷:“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大禹是负责治水的,只要天下有一个人掉水里淹死了,他都觉得是自己推下去的,因为是他在治水的时候,没有在岸边建好防护设施啊。后稷呢,他是负责农业的,只要天下还有一个人挨饿,他都认为是他让别人饿着的,绝对不会推给天灾,因为是他的农业技术水平和仓储转运安排还不够啊。
“而一夫不获若己推而纳诸沟中者”,语出《孟子·万章上》:
孟子又说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伊尹还没有出仕的时候,商汤几次去请他。他以天下为己任,觉得天下的百姓,只要有一个家庭还没有得到尧舜之治的恩泽,就是自己把他们推进沟里去的,所以他接受商汤的聘请,出山伐夏桀以救天下。
我们再回到王阳明的这封信。
王阳明在这里先是以“万物一体” 为道德逻辑的出发点,从而推论出良知自在人的心中,不论贤愚,从古到今都是相同的,随后阐述了致良知的重大意义。他认为,尧、舜、三王之所以能治理天下并保证其政治活动的正当性,其实道理非常简单,那就是本着良知而言行。政治家作为掌握政治资源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的一方,如果按照良知处理政治事务,必然符合民众的愿望,因为不管是政治人物还是一般民众,在所具有的良知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上下一致,圣凡同心,天下便可得而治也。这个境界,便是阳明先生梦寐以求的社会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