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
李笑来老师曾经复盘过自己得到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为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订阅用户数量能排名第一。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借鉴公司商业模式来思考个人商业模式。两次品鉴该书的时候我也深受启发,并发文《第52篇:一切皆为投资》。
我在之前的7篇技能系列文章中先后分析了姿势、心态、如何爱上、专业标准、选择标准、针对性犯错和飞轮效应,从所有类别技能的通用角度去分享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本文再次尝试参考公司治理的理论围绕个人成长管理技能做一些思考。
二、跨越鸿沟理论
《跨越鸿沟》 (Crossing the Chasm)这本书在商业界分量非常足,是《福布斯》杂志评出的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20本商业书籍之一。作者Geoffrey A. Moore(杰弗里·墨尔)是高科技营销魔法之父,其创立的关于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的定律,被称为“新摩尔定律”。他是鸿沟咨询公司创始人,同时担任一些声名显赫的商业领袖的私人顾问,帮助高科技公司化解企业战略和经营方针上的危机,惠普、微软、甲骨文等公司都是摩尔的客户。这本书是1991年写成的,那时候互联网都还没普及。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本书里面的核心理论,非常非常适用于高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张潇雨老师评价这本书的核心理论,加上后来《创新者的窘境》一套核心理论,基本上就奠定了如今最被认可的创业方法论的雏形,后来所谓的“精益创业”和“从零到一”都发源自这两本书。
跨越鸿沟理论提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顾客分类模型,这张顾客分类图。在书里,作者把这张图叫做“new technology adoption cycle”(新技术被市场接受的一个周期)。而在这个周期里,杰弗里·摩尔把用户分成了五个类型。
这五个用户类型分别是创新者(Innovators) 、早期接受者(Early Adopters)、早期大众(Early Majority)、晚期大众(Late Majority)和落后者(Laggards) 。
“创新者”是非常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他们特别期待有新工具、新技术来解决现有的问题, 所以即使在这个新工具有bug、不完美的时候也会去尝试使用。“早期接受者”,就是那些不那么激进,但也愿意尝鲜的人。如果你的产品问题太多,他们可能还不会用, 但只要你不断迭代,把最关键的问题改进了一些,他们就会立刻成为你的用户。 创新者+早期接受者还有一个巨大的作用——这个群体一般是所谓的“传道者”,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粉丝”。
“早期大众”没那么关注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愿意冒太大的风险,但是如果一个东西确实能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早期大众也是会毫不犹豫地加入的。“晚期大众” 一般都是跟着市场的变动而动,看到很多人都用这个东西了才会开始使用。“落后者” 是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换新东西的,除非老的东西彻底消失或者停产。
从上述图片我们可以看到,上述五类用户的数量规模基本遵循一个正态分布的“钟形曲线”,即创新者和落后者一定都是少数,而早期和晚期大众肯定占大部分。
杰弗里·摩尔在跨越鸿沟理论中指出: 一个企业在发展一定规模和阶段后将面临一个巨大的坑,就是“早期接受者”和“早期大众”之间的鸿沟。
因为这两类人在产品要求、消费能力、互动交往方式等等消费行为都很不一样,之前那些早期“粉丝”认可的产品品质和营销方式,到了早期大众那里很可能就没有效果了。这就是一个鸿沟,如果公司无法跨越过去,那么产品就永远走不到主流市场,公司就会变成一个“小而美”的企业,或者干脆就死掉了。
三、个人成长管理技能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看,也是从心理和组织内成长两个维度看,跨越鸿沟理论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伯凡老师在《认知方法论》提出了认知感官、欲望和恐惧构成了我们认知的三原色。从心理过程看,感知判断、欲望和恐惧在各个阶段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多数情况下我们通过做事情—遇到困难—学习新认知—克服困难—做成事情一个系列过程实现认知升级和成长。这个过程中最初我们更多的是对于新人新事有新鲜且有一些畏惧感,对于未来憧憬向往的欲望更多一些,能让我们更具备一些冒险精神,然后随着我们投入精力和资源越久越想获取更多,追求更多新知的欲望逐步被担心失去的恐惧占了上风,这个时候需要跨越患得患失的心态,以实现更大的成长。
金海峰老师应用儒家经典思考阐释做事之道,做事三个境界分别是道、形、器。在一个组织中分别对应了三个维度:领导明道,治心;管理者明法,治身(形);执行者精于术,治器(产品)。
作为公司的领导,需要研究社会和经济的演化、行业的发展、公司治理之道等规律,对公司发展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规划,有了使命、愿景、价值观,治理公司整个团队的“心”。这个过程也是格物致知的过程,即研究规律,形成认知。在这个规划下,公司对特定的市场和用户有了针对性,针对这特定的需求提供产品或服务,进而有一套流程和制度,人才、组织、KPI等,以保证整个组织正常运行。公司管理者用“法”的概念执行流程和制度,规范整个团队的行为,这就是治身的过程。执行者在上述流程和制度下运用专业的技能提供产品或服务,正是“治器”的过程。从上述分析看,领导者、管理者和执行者在组织中承担的角色不一样,因此对于各自的定位和要求也不一样。
反过来看,对于在组织中逐步成长的过程而言,绝大多数大都是从执行者、管理者到领导者三个阶段逐一跨越。就个人的观察,管理者到领导者之间的鸿沟是最难跨越的,因为两者的确身处在不同的世界,一旦跨越之后,领导者能从更多的格局和更深刻的维度观察真实的世界,并组织管理者和执行者们做成更大的事情。
四、投资的跨越
《韭菜的自我修养》中提及:“韭菜”之所以是“韭菜”,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源自于一个相同的原因:他们一进场就开始“买买买”。因为绝大多数的“韭菜”都是在牛市的尾端被财富效应所吸引进场,“买到即赚到”的欲望驱使着冒险地行动。2017年7月份入币市的我也是其中之一。微信群里交流的很多人在2017年牛市赚到了一些,但其利润2018年熊市行情就所剩无几了,与此同时我了解到这个过程中有少数人赚到大钱了,比如坚石、张三九、蓝起等等。这两类人中间就存在了一道鸿沟。
正如杰弗里·摩尔在跨越鸿沟理论中指出: “早期接受者”和“早期大众”之间的鸿沟是因为这两类人在产品要求、消费能力、互动交往方式等等消费行为都很不一样,投资赚到小钱和投资赚到大钱的两类人在认知、技法和心态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他们如何实现了跨越呢?就我个人目前的了解,相比较投资本金,投资的智慧更加重要,包括对于投资周期、投资的技法、投资的心态等各个方面。
五、总结
《跨越鸿沟》 (Crossing the Chasm)是《福布斯》杂志评出的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20本商业书籍之一,作者杰弗里·摩尔在该书中提出跨越鸿沟理论,指出: 一个企业在发展一定规模和阶段后将面临一个巨大的坑,就是“早期接受者”和“早期大众”之间的鸿沟。
作为个人,我们在从心理成长、组织成长和投资领域等多个维度都面临着跨域鸿沟的场景,跨过之后我们就会从一个世界穿越到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成为整个世界的那20%的人!
【技能打磨】系列文章
第1篇:《技能打磨的正确姿势》
第2篇:《技能打磨的三个心态》
第3篇:《怎么爱上技能打磨》
第4篇:《有必要做到专业吗?》
第5篇:《选择什么样的技能呢?》
第6篇:《针对性地犯错》
第7篇:《飞轮效应》
欢迎关注我的思考,希望对你有用!
让我们在迈向财富自由的路上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