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畏难的时候,我就会给自己找一个理由,让自己不要去做这件事,而这个理由在外表上看来更多是:偏见。它会拉开感性和理性的距离,对这种距离的一些假设是:哎呀,我不懂,所以,我要想办法告诉自己,不做、不做、不做。这是永澄老师今天更新的公众号文章里的一段话,看完十分认同并感觉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以最近的我为例:在原有的岗位上待了三年,很平淡,如果继续这样做下去,似乎也不会出大问题,但每天重复的工作已经让自己的思维开始僵化,成长缓慢、价值感低,想要走出舒适圈去尝试新的角色,却总是顾虑这顾虑那,各种给自己找理由。
调岗?啊……可能只是从一个坑跳到了另一个坑。裸辞?千万别裸辞,小A 小B 小C各路神仙分分上线告诉你裸辞的风险……于是因着这偏见,总拖着不行动。说白了,这也只是因为对自己没信心,畏难。直到进了BM训练营后,越来越觉得自己继续维持现状很危险,这才鼓起勇气行动,开始跟老大沟通。
其实我是极不喜欢和领导沟通的,因为比较笨,容易被带着走,也极容易被说服。或许因为我本就不够坚定,没想清楚自己究竟特别想要的是什么吧,所以虽然迈出了第一步,与大小领导进行了严肃的谈话,但内心依然在颤动,脑子里在开Party,各种焦虑。
焦虑时我总爱看曹将和教主的文字,很多时候看了后,内心会稍稍平静。所以今天又去翻教主之前的推文了,然后很巧的看到了教主推荐马华兴老师的喜课,试听过后觉得讲的清晰易懂还有趣,便入手了课程。
听老师讲职业发展的五关:定位阶段 适应阶段 发展阶段 转型阶段 平衡阶段。对比自己的现状,分析发现自己目前应该处于发展阶段,然后遇上了职业倦怠,试图通过转换角色来改变现状。听完课后,开始试着认真分析自己的现状及问题,确定自己是否因为逃避而做出不恰当的选择。
你看,通过训练营认识一群老师,通过输入老师们的内容,又链接到新的老师,吸收到新的内容,然后我们得以有选择性的去接收自己需要的信息,最后你会发现,我们在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或许能通过这些课程找到答案,或是通过这些课程内容指导我们深入思考。
或许你会想,这姑娘是不是被洗脑了,老师们互相推荐,也是一种营销手段啊,或许是,但如果他们的课程能一定程度的指导自己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被套路一次我也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