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这个词在中文里有很强的攻击性,所以大家乍一听到“批判性思维”这个词可能没多少好感。但读了一些批判性思维的书籍,才知道这套方法并不是为了批判某些事物,而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再论证的方法。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辩证性思维”这样的表述。
记得之前看过一篇关于国外教育的文章,国外从小学开始教育如何分辨事实与观点(fact or opinion),例如:冰激凌是甜的,这是一个事实,冰激凌很好吃,这是一个观点。事实是反映客观存在;观点则是思想的主观判断。观点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论证来证明其对错的,如果论证的过程不正确,则观点就是不正确的。在平时的交流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区分事实和观点,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断。
既然批判性思维常常用于论证一些事物,那么什么是论证呢?论证由前提(permise)和结论(conclusion)构成。前提是为观点提供理由的陈述,被前提支持的观点就是论证的结论。关于前提和结论有两个很重要的点,一、可以支持结论的前提必须是真的;二、可以支持结论的前提必须是和结论相关的。如果前提无法符合这两点,则最终的论证可能是有误的。
谈到论证,那什么是论证的方法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两种常见的论证形式,演绎论证(deductive argument)和非演绎论证(valid argument)。
对于一个演绎论证,如果其前提为真,则证明了其结论。也就是说,当前提为真时,其结论一定是成立的。举个粟子:
前提:由于新一站只允许会员在购买后,可以获得网站积分奖励
结论:在新一站积分商城里能换购到礼品的用户,都是新一站的会员
那么这种演绎式的推理方式有实际工作中有什么用呢?其实在一些规律或现象被证明的情况下,这种演绎论证的方式还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根据用户体验的一项研究发现,只要网页的加载时间超过3秒钟,那么大部分用户会选择关闭页面或退出程序。根据这一理论,可以推导出:
前提:网站首页的加载时间超过了3秒钟
结论:网站的用户弹出率会非常高
当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用户的月活跃度和访问时长会影响订单数量时,就可以推导出:
前提:月活用户增加了(排除羊毛党)
结论:订单数量会增加
与演绎论证 不同的是,非演绎论证的前提不证明结论,但其前提可以支持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多个前提,每个前提的支持程度不同,程度可以从较低的 –> 较高的–>相当强的支持。
例如:续保功能上线后,新一站续保率上升了15%;
已知一个月前刚上线了续保功能,在续保前系统会自动提醒用户通过APP或网站续保(弱前提)。仅凭这点当然无法判定续保率的上升是功能上线带来的效果。假如再去调查下客服人员打续保电话的情况,得知近期客服并没有增加打续保电话的人手,而客服打电话的直接转化率也并没有什么变化(弱前提);同时通过分析拔打续保电话的数据发现,很多用户在电话拔打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续保(强前提)。那么这一前提就更能支持结论。虽然两个前提有强弱之分,但都可以支持结论,这就是非演绎论证的过程。
总结一下,在分析推理过程中,一般会有两种基本的论证:(1)提供演绎证明;(2)提供非演绎支持。
当运用演绎推理时,旨在证明结论。当不可能出现前提为真但结论为假的情形时,演绎推理是有效的。如果一个有效论证的前提,事实上为真,该论证就是可靠的。可靠论证的结论是已得到证明的。这种推理方式,通常应用于借助“一些普适规律性的和已被证实有效”的定理应用上。例如当已知吸烟有害于健康时,只要证明一个人吸烟了,就可以断言,这有害于他的健康。
当运用非演绎推理时,旨在支持结论。依据前提给结论提供支持的程度,非演绎论证分为“较强的”和“较弱的”。这种推理方式,需要多搜集可以支持结论的前提/理由,然后依据支持的强弱程度来判断对结论的贡献。例如:某市为了治理空气污染,发现停止了某些工业企业的生产后,空年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在减少了城市机动车出行数量时,对于提升空气质量的效果较微弱。虽然两个前提都可以支持是城市空气质量治理的有效方法,相较之下,第一个理由更能支持结论。所以采用停止工业企业生产的方法,更能达到提升空气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