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分析了一下蜀国的军事风格,而相对于蜀的开拓进取来讲,吴国的军事策略就带有明显的保守主义,以防御为主!
但也就是这这样保守的防御下,吴国一步一步壮大起来,而同样,使你成就的,必然也能使你毁灭,也正是这样的策略限制了吴国!
为什么说吴国天生就带有这样被动的防御?
跟分析蜀一样,也可以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从地形上来说,吴国处于长江中下游。
早期吴国处于长江中下游,占有荆,扬,土地肥沃,后期取得荆州,竟长江之所极,跟魏国隔江而治!
如果还从地理阶梯上分析的话,吴国可以说是地势最低的国家,原来要进攻蜀国的话,则要逆流而上,处于仰攻状态,蜀若防备的话,对于吴来说甚是不便!而要进攻魏国,则隔江而战,也不能得利!所以即使在早年周瑜,鲁肃,甘宁都分别向孙权建议逆流而上,取得荆州,划江而治,给出了江东版的《隆中对》时,孙权虽记在心里,特别动心,也没有马上采取行动。
除了当时形势混乱的因素外,逆流仰攻,对方有备的军事考虑,也在其中。直到襄樊之战,魏吴联合,趁荆州空虚,荆州水军北上围攻襄樊之际,吕蒙才得以偷袭得手,实现当初的设想!倘若还是正常设备,恐怕不见得如此容易!
对于蜀来说是逆流仰攻不便,对于魏来说隔江而战,魏吴都是一样的情形,从魏吴互相的战绩来说就可以得知,双方都没讨到什么便宜,双方的战斗一般也都是捡对方国中有事的空子!
这是吴对蜀,魏从地理上的所面对的情形。
其次从吴国的上层统治来说,均是跟江南本地世家大族合作,易偏安,开拓不足。
江东传统世家如吴中四姓的张氏,陆氏,朱氏,顾氏等大族跟孙氏构成了吴国的统治层,这些世家世居江南,只要能够得保江南统治,不到威胁其统治,就几乎再无大志,专心休养生息,保境安民可以,开拓进取很难,从张昭等江南士族面对曹操大兵压境,马上主张投降,几乎不顾孙氏死活的表现就可以看的出来!
如果说江东孙吴还有开拓进取的精神,那就是小霸王孙策,孙策在评价其与孙权时,就说出了二者不同:“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
孙策遇刺,可以说,吴国在一定意义上就结束了开拓局面,进入收成阶段!至于士燮主动举交州来投,纯粹是天下形势若此,吴国占有荆,扬,面对交州主动入怀,自是乐意之至,深恐刘表,曹操占得先机!
再次从吴国下层民众构成来讲,山越猖獗,吴国必须分兵镇压山越。
吴国从建立开始,就伴随着山越丛生。镇压山越是当时吴国非常重要的内政,山越是当时江南地区山贼的统称,当时江南开化较低,当地居民聚众造反,呼啸山林,是为山越。吴国从据有江东开始就一直跟山越做斗争,很多吴国将领都是从镇压山越起家,后来镇压山越有方,成功抚化,抚化的山越反而成了吴国兵力主要来源之一。
镇压山越一直是吴国内部的斗争,无论外部斗争如何,这个形势一直在,一定意义上牵制了吴国大举远征。
最后就是孙权个人守成有余,进去不足的才能和性格。
孙策评价孙权,守成有余,进去不足。果然在三国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中,两次都跟吴国相关,吴国还是被动防御,最终依赖孙权的勇气,决心和调遣,面对江东世族的投降路线,毅然选择了战斗,不仅取得两次具有战略性战役的胜利,还在防守中打了个反击,最终使吴国取得了荆州,达到了当初竟长江之所极的设想。
此时的吴国,从版图上看几乎和魏国划江而治,大有两分天下的局面,完全掩盖了蜀国的光芒!
这都是孙权守成的功劳,然而孙权在开拓进取方面,除了士燮举交州来投,魏吴合作,偷袭荆州,孙权几无如刘备,曹操,孙策等硬碰硬的拓土的功劳,在对魏的战斗中,虽没有丢失什么土地,但也并没有取得什么便宜!
综合以上,吴国的军事风格,虽然保守,但是有效,被动也好,主动也好,防御为主,防御中寻找反击的机会,很像篮球和足球比赛中的防守反击战术。
ps:客官稍等,稿子已经写好了,在出锅的路上,热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