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完菲菲,顺便去医药超市买一些去火的药。
进了超市,她就在药架间东瞧瞧,西看看。我在挑选药物的时候,听到咣咣响了两声,用眼睛的余光看到她在拍架子边沿的铁丝挡子。我说:菲菲,别乱碰东西。她没吭声,又轻轻拍了一下,跑开了。
导购员继续向我推荐着那些几十元钱一盒的所谓疗效好却不知名的去火药。忽然听到不远处有人喊到:不要再乱碰东西了,那些药都是口服液,弄掉下来就摔烂了!我旁边的导购员也跟着说:别再鼓捣东西了啊。
我一看,是菲菲,她在前排药架的一端,只能看到她低着头,似乎在忙着什么。我有点生气,觉得她这样很不应该,也让我很没面子,我抬高声音喊道:菲菲,过来,别再瞎鼓捣了行吗?她跑到我跟前,抱住我的腿,委屈地说:妈妈,咱们走吧!我没好气地说:等会儿,买完药再走。
她一副要哭的样子,不再乱跑乱摸东西了,一直顺从地跟着我。
我觉得有必要告诉她外出基本的规矩和修养。从超市出来,我就开始义正辞严地说在超市和其它公共场所应该如何做,不该如何做——当然心里还有点火气未消,言辞中还带着火药味。她在电车上,坐在我前面的坐上,一言不发。
我又滔滔不绝地说了很久,看不到她的表情,只觉得她的头越来越低。怕她是哭了,于是停住了未完的训话。过了一会,她小声地说:我看架子上铁丝坏了,我帮他们修修。我一下子怔住了……
我没有想到她是为了帮助别人。回想刚才,她确实是想扶正歪了的铁丝挡子或拍好那些坏了的。五味杂陈。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感觉,是欣慰,是心疼,还是愧疚?可能都有吧!
我们常常以己度人,用大人狭隘的有色眼镜去猜度孩子的天真和善良,其实最该反省的恰恰是我们自己。如果我能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晚一些下结论,她也不会被在场的人误解指责,不会那么孤单无助,不会在那么孤单无助的时候还要听我的训诫。
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她其实承受了很多难以承受的东西。这种情况,即使是大人也要愤怒了,何况她只是一个六岁的孩子。
我们总是说现在的孩子不听话,太难管,我们又何曾倾听过他们的心声,何曾用心和他们交流过?有多少坏标签是大人因误解而给他们贴上的?而他们幼小的心灵又是在经历多少痛苦挣扎的心理煎熬之后真正被我们变成了我们预设的糟糕样子?
弗洛伊德把所有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都追溯到童年的心灵创伤,对此我也深信不疑。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无道理。人生早期的所处环境和被对待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和世界观人生观。而且具有很强的不可逆性。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反省自己,减少伤害。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稚嫩的小花,愿我们的小花都开在和风细雨中,而不是暴风骤雨里。
——谨以此文,警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