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关于清洁阿姨的故事
昨天晚上,老公一回到家就问我:“今天(清洁)阿姨有来吗?”
我回答说:“今天星期四,阿姨有来呀!”
老公下意识地接话:“怎么感觉她每次来了都好像没来。你看,那壶我昨天泡的,来了都没有倒。过来是不是只拖个地、洗个厕所就走了?要不换一个阿姨吧”
我回答说:这个阿姨是本地人,知根知底,我放心把家交给她。我和她说一下吧。
的确这个清洁阿姨每周来一次搞卫生,可是搞了好像没有搞一样。东西原本放哪里就放哪里,家里还是乱糟糟的样子。
今天早上起来,我四周审视了一下家里。越想越生气,我上周还加了工资给她,但是她也没有搞卫生搞得干净一些。女儿的玩具散落在满茶几;餐桌上堆满了杯子;书桌上根本没动过;厕所冲水的桶都长青苔了、玻璃就根本没有擦过······让我想起之前我曾经给家里大扫除,发现了很多卫生死角,玩具箱都是小强的便便,鞋柜的鞋乱七八糟、沙发底下都是垃圾······不行,我一定要和她好好说说,我就是心软,很多时候狠狠地说说她,想想阿姨一把年纪也很辛苦就算了。后来,还是下决定要和她说一次。于是就一直想,怎么和她说呢?
想着想着,为什么在容桂的清洁阿姨做得那么好,每次我回到家都有一种进入新家的感觉,到处都非常干净,毫不夸张地说,真的是一尘不染。之前奶奶(她有洁癖的)为了考察容桂的清洁阿姨清洁地是否干净,特地在她清洁完之后去检查。她脱了鞋子,在屋里转了转,脚板底还是很干净的。用手摸摸窗户,都是没有灰尘的。
我活生生地感觉到我作为一位雇主,面对两位清洁阿姨感受。陈村的清洁阿姨:远远低于我的预期;容桂的清洁阿姨:远远高于我的预期。反思自己,我对待陈村的清洁阿姨是不是预期管理没有做好呢?
(二)预期管理
预期管理是什么呢?我打开了百度,百度百科上是这么诠释的:
预期管理,为一种经济理论概念,发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指有效引导、协调和稳定预期,求效果最大,副作用最小。该理论具体实践为通过对政策工具的界定、对政策调整时机所应具备条件的解释,以及定期举行会议并公布纪要等,使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被预见。
按照我的理解是,确保某人/某事按照意愿人的预先设定好的期望,确保结果的达成。
超预期是比原本想要的结果还要好,给人惊喜或惊艳的感觉。eg:容桂清洁阿姨的表现。
符合预期是基本获得想要的结果,一切在情理之中。
低于预期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让人沮丧或失望。eg:陈村清洁阿姨的表现。
我发现,其实有时候我们虽然没有深入思考想要的结果是什么,细想一下,原来每个人在做每件事情,或细或粗都有对预期的思考的。我们经常说的“我想······”,其实就在设定预期。
(三)预期管理在工作、家庭、生活理财的应用
预期管理其实在工作、家庭、生活理财领域都运用广泛。
(1)首先,说一下在工作上的应用。
当我对比两位清洁阿姨的表现,我第一反应就想到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立马反问自己:我在工作中有给老板超预期的惊喜吗?答案是没有!回顾自己近1年的工作,很多时候都是机械式做事。有时候会消极地认为:公司是别人的工作,我只是打工的,我听话照做就好了。我自己也有点看不起自己,其实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我带着一个没有脑子的皮囊在工作,成长特别慢,自己的思想又消极。
好!我已经迈开第一步,找出自己的不足。接下来就是改正,争取做得更好了。
我问自己:公司对HR部门的预期是什么?对我的预期又是什么?我怎么做才能达到预期,并偶尔超出预期呢?
我记得曾经我们招聘一位HRD的时候,HRD问及老板对HR的期望(现在想起来,这个HRD其实在询问公司的预期),老板的回答包括:中高层干部培养、提升人效、组织氛围营造等等。其实如果我能快速成长起来,我想老板也是非常愿意看到的,对我预期在面试的时候和我说过,希望我快速成长为真正的HRD。我能做的是通过这个产假期间,把HR的基础知识捋顺一遍,根据对公司的观察,提出自己专业的意见。回到工作岗位后,尝试落地自己的想法。我初步的想法是从组织氛围营造和中高层干部培养开始做起来。另外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摆正心态,我把工作做好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帮助自己成长的。
贯彻落实“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
(2)其次,在家庭中的应用。
在子女的教育上,预期管理真的太重要了,我觉得可以和“正面管教”中“坚定”结合起来。那种坚定是设定边界,像大树的树根一样,稳固不移动。设定的这个边界其实就是对孩子的预期管理。举个例子,小汤圆经常吃饭都要吃上1个小时,我给她设定的预期是一定要吃完,不能浪费粮食。渐渐地,她养成了吃完东西的好习惯,她要不就是不吃,一吃就是吃完。
(3)最后,在理财方面的应用。
我微信搜索预期管理,出来的基本上与理财相关的。查了百度百科才知道,原来这是从理财领域引申出来的概念。上一年,我花费了大量的时候学习财富管理,也把自己的理财计划重新整理了一遍,对理财产品,我内心设定的预期是盈利率10%左右。经过一年的观察,我基本上达到了,有一些盈利率很高,有一些也亏了。我发现自己不太适合买股票,特别是A股。我亏了30%以上,一直都没有解套。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总结出几条理财心得:
1、做好预期管理,预设好止盈点、止亏点和买进价格和卖出价格。在中国新冠肺炎期间,有一段时间,我购买的阿里巴巴的股票一度降至195港元,这是自上市以来我看到的跌到较低的一个位置,于是我就买了。后来由于新冠肺炎蔓延到全球,导致全球处于紧急状态,阿里巴巴的股票一降再降,最低达到175港元,这估计是历史新低。由于我手上资金有限,我没有再投了,虽然看着账户亏了20%,但我丝毫没有担心,因为我对阿里巴巴有信心,跌是暂时的,涨才是它的常态。
2、不懂的不要投资,投资前可以请教一下我的理财专属顾问团。之前我有两只股票就是别人推荐的,现在都亏10%以上,我发誓我再也不再道听途说了。
3、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我觉得这句话总结得太好了,比如之前疫情期间,大家都说暂时不要动,现在局势不明朗,我反而一有钱就砸进股市里。只要之前在疫情期间买了的人,基本上都能赚20%以上。
(四)如何做预期管理
期望是需要我们人为来管理的,为什么呢?
因为通过期望管理,我们能让事件的当事人的满意度提高。
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一个满意度的公式是这样的——
满意度=事情的结果 - 期望。 Happiness=Reality - Expectations
在同样的结果下,如果期望值越高,意味着最终的满意度会越低,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预期管理很重要,那怎么做呢?
第一,了解自己的能力以及对方的期望是多少。
第二,有意识地去设置和管理期望,处理不合理预期。
确认能够给到的,提高获得难度。
我能立马给你的,我稍后给你;我能轻易给你的,也不会让你看起来那么轻易。比如说,能付全款的,告诉他我申请了,目前只能付30%,最后通过你的努力让他收到了全款。能够给到8折的,一口气就答应肯定不是最好的处理方法,我要先降低你的预期,再告诉你我通过努力达到了,才能给你惊喜。
不确定能不能给到的,先给一个较低的保底预期,再尽量去给到好的结果。
当然,给一个稍低的预期不是让你去傻傻地说,我的能力比较低,这个任务估计是完成得不好啊!而是要稍微有一点技巧去“忽悠”,具体说,就是把事情的优劣势和难点说出来,这个时候也是你争取资源和协助的好机会。提前把这些说出来,就叫做管理预期,能让老板的预期回落到正常范围;事后再说,这个太难了,这里我们公司资源不够,老板只会给你三个字“找借口”。 就好比一件事情,你估计自己能做80分,但确实有难度,就先承诺75分,再尽量做到85分。这样好过你先吹嘘自己能做90分,最后只做了85分。都是一样分数结果,给别人的满意度,前者是远超过后者的。
确实给不了的,不要硬撑,不妨坦诚相告,把别人的注意力引导到别的地方去,有时候甚至可以把短板转化为长板。
第三,随时调整期望。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当自己或别人一直都做不到的时候,就要调整彼此的预期。
第四,一直进步,提高你的Reality。
一开始说了一个满意度的公式,Happiness=Reality - Expectations。前面花了很大的篇幅说,如何去降低别人的Expectations,其实这个套路用多了,或者用得比较生硬,也是会被看出来的。记得很久以前,我有一次买护肤品的时候,想要卖家送我多几款试用装,我说了半天,她死活不肯,说只能送一款,好吧,我也虽然挺不爽,也还是下单了。收到之后,竟然发现又全送了,本来应该挺高兴的,我心里还是有点变扭,当初说那么多都不送,现在就送了?不知道她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个销售给我的感觉就是用力过猛了,反而让人不爽。这个时候,治本的方法就是去提高我们的Reality。只有去提高我们的能力,我们的产品,我们的服务,才能相应地提高整体的预期水平,建立起一个准入壁垒,让别人的满意度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正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