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还是坏人?不过是我们内在的投射
记得曾经听过一句话,叫做: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也许我们都曾有过被“坏人”烦恼的日子,为何“坏人”要加双引号,因为这个“坏”或许只是我们看到的一部分而已,亦或者这只是我们内心无法接纳自己的一部分罢了。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投射”,也就是说你所评价的,其实不过是我们将自己心里的行为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而已。比如说,李同学在职场上随和、不愿表达,属于默默无闻型,从不邀功。那么李同学可能就会无法接受那些善于表现,善于居功着。为什么会不喜欢?可能因为自己暂时做不到,准确地来说是自己无法接纳自己这样做,甚至需要自己去表现的时候,还会过分“谦虚”,而失去发展的机会,夜深人静的时候,李同学也一定对此懊悔、谴责过自己。在人际关系上的表现展现出来的结果就是不喜欢这一类的人。
其实,我们看到的对方是“佛”还是“魔”,更多是我们内心的展现。
也许对方情绪波动大,什么都表现在脸上。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一类人小孩子脾气,没有心机;也可以说,这一类人不好相处。或许,这就是事件的两面性,你是愿意看到积极一面?还是消极一面?
束缚一切的,不过是我们的内心而已!
佛性也好,魔性也罢,它是我们每个人身上本就存在的两部分
也许你会说,有些人真的就是很不好,比如说:自私、虚伪……,可是他在别人面前却又是一个样子,别人都以为他是个好人。难道这也是我的问题吗?这种又如何接纳呢?
这种现象,或许“明星”的生活,会更具有代表性吧!有负面消息,也有正面消息,尤其当一个明星有负面消息出现的时候,支持他的粉丝,或许会去否认负面的一面;反对者则是幸灾乐祸“看吧,我早就说过”,以此来全盘否定他曾经好的一面……
如果说负面也好,正面也罢,消息都是真实的,那么究竟哪一面是他的真面目?
我想问,为何我们要期待一个人必须要全部都是好的一面呢?Why?这样的期待和事实相符吗?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曾经有一个词汇叫“愤青”,总是在不断抨击社会不好的一面,这样的行为一方面促进社会的警醒,可另外一方面却让我们陷入了抱怨之中,感觉中国好像毫无希望似的,所以后来也就有了“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这样的状况。这和我们只是看到一个人的一面,便去断定对方又有什么差别呢?
佛家讲“魔性”和“佛性”,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具有着两个部分,关键是看我们平时是在浇灌着哪个部分。
看待一个人,不是要我们去全盘否定对方的魔性,也不是全盘否定对方的佛性,而是看到每个人身上具足的两面性。当对方展现出其中的某一部分的时候,思考自己内心有没有其中的投射,如有,则提醒自己,加以修改;然后让自己站在中立的角度,去看待对方,不要让情绪影响了自己的决策,客观地做出选择、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