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七。据说有很多朋友已经开始上班了。那请问:你们的心思真的已经完全从春节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了吗?哈,我反正没有。这不,我正在写一个2017新春特辑,第一篇要记录的是年之味——那些在春节的餐桌上打动我的几味美食。
第一味:佛跳墙
年三十的中午,爸爸在准备好一桌丰盛的饭菜后,又给我们每人端出一盅“佛跳墙”。看着面前微笑着的小佛爷,我吃了一惊;揭开盖子,看见勺中丰富的食材,我吃了一惊;喝一口汤,那种滋味和口感再次让我惊叹。
爸爸说,盖碗是特意买的,食材也是特意买的。清理、泡发、调味,蒸、煮、炖,最后再小火慢炖两个小时。别看就这几小盅,要从头天晚上就开始忙乎。虽说自己是厨师,可平常还真是没功夫做这么复杂的菜!这个春节,咱们吃点不一样的!
听着爸爸的介绍,我突然记起了十几年前的往事。那时,人大校园的东北角有一家餐厅,门口摆着一口半人高的酱色大缸。一个满脸笑容的弥勒佛坐在滚圆凸起的缸肚子上。缸口封得严严实实,红绸角从缸盖边沿雍容华贵地垂下来。大缸朝外的那一面,“佛跳墙”三个粗体大字浮雕一样,每一次都傲娇地看着我从门口经过。
那时,我是真的相信,在那口缸里,存放着鲜美无比的食材;我也真的相信,一旦打开盖子,食物会美味到令神佛都忍不住要从高墙上跳下来……
现在想来,那口缸极有可能只是个摆设。感谢爸爸,在这个春节,让我在自己家里,吃到了真正的“佛跳墙”。每一口,都因为有时间的调味而格外不同。每一口,都是满满的用心和沉甸甸的爱。
这一盅“佛跳墙”,美在仪式感。
第二味:扣肉
年初一,我们一大家子人围坐在奶奶家的圆形餐桌前。奶奶家的饭菜还保留着老北京最传统的菜式:焖酥鱼、炖带鱼、酱肘子、酱牛肉、四喜丸子、炖豆腐……
我先生最爱的是焖酥鱼。他说,打小开始,每年过年,家里都会做这道菜。带鱼切成段,跟水疙瘩一起,在铁锅里一直焖到鱼刺都软烂为止。咬一口焖酥鱼,就一口白米饭,简直是人间美味。可惜,从小在南方长大的我,多少还是有点吃不惯。
在这些老北京菜式里,我最钟爱的是一道叫扣肉的菜。切成薄片的五花肉调味完毕后,整整齐齐码放在一只碗里,其上铺上一层梅干菜,上锅蒸熟。上桌前倒扣在盘中,其上撒香菜,红绿相衬,闪亮诱人。用筷子趁热夹起,薄片在眼前轻颤,香味扑面而来。入得口中,鲜咸适口,肥肉不腻,瘦肉不柴,隐约还能吃出酱豆腐和梅干菜的底味来。
奶奶知道我爱吃,常把这一盘放在我的面前,每一次都不忘嘱咐我:趁热,再来一块儿!
这道菜常常让我想起少时在湖北老家吃到的碗蒸。同样是有肥有瘦的五花肉做主料,同样是上锅蒸,同样的鲜咸口感。只不过,老家不流行用酱豆腐,而是用各家自制的米粉裹在五花肉上调味。
而这样的招呼,总让我觉得自己不像是一个北京孙媳妇儿,倒像是她的孙女儿。这样的感觉,真好!
这盘扣肉,美在故乡情。
第三味:豆包
年初三,在大舅妈家吃的中饭。肚子还没饿呢,又被招呼着吃晚饭了。
大舅妈说,来吧,我熬了棒渣粥,炒了醋溜白菜,拌了心里美萝卜,都是清淡的!好消化!
我坐下,端起碗,一口稀稀的粥下肚,舒服;再吃一口萝卜丝,凉爽!
舅妈又递过来一样:闺女,尝尝这个,我们自己求的豆馅儿,自己做的豆包。我掰了一小块儿,白白的面皮,大大的馅儿,豆馅儿沙沙的,吃到嘴里绵绵的,甜度刚刚好。我家先生侧头看着我:觉得好吃吗?我点点头。他微笑:难得啊!舅妈,她一向不爱吃甜的!舅妈也在一侧微笑:好,爱吃就好,走时我给你装上几个,回家当早点吃!
一小块儿热乎乎的豆包,就着酸口的白菜,几口就下了肚。先生又给我一小块儿。嗯,自家的豆包,自家的味道,就是好吃!
这个豆包,美在真本味!
今天早上,我把豆包上锅热了。春节虽近尾声,美味犹在舌尖。
虽说现在物质极大丰富了,即使不过年,我们也都能吃到各式美食,但不可否认的是,吃,仍然是春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极其重要的年之味。打动我的这几款美食,有的让我感受到家人细心雕琢的精心时刻;有的让我重拾故乡味道;有的在我觉得荤腻时,用最质朴的味道滋养我。
它们与爱紧紧相连,成为我2017新春里的年味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