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关注好的地方》
很多家长习惯思维模式是看到孩子的不足之处,然后给孩子指出来,让孩子改正,认为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可是,我们可以想一下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当孩子被长期批评指责,孩子的情绪会咋样?换做我们呢?相信孩子的情绪不会好,因为没有人愿意总是听到批评自己的话。
我们知道,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对事情的态度。当我们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我们的心情和看法就会不一样,就会发现孩子是那么的优秀,同样的,在父母的肯定和鼓励中,孩子会发生您意想不到的变化。
任何事物总有光明的一面,我们应该努力去发现。
《被父母忽视的沟通细节》
万物皆关系,不管是亲子关系还是亲密关系,还是其他人与人的关系,都需要良好的沟通。而沟通是所有关系里非常重要的部分,当然也是亲子关系之间最不可或缺的环节。良好的亲子沟通,能把家长的期望、爱和教育充分地传递,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可是下列沟通的细节,往往被父母忽略了:
1. 不在意孩子讲什么
反正孩子讲什么你都不在意,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不愿意说话了。
2.不给孩子争辩的机会
孩子发现反正辩解也没用,那就干脆不辩解了。选择自己忍受冤屈、封闭内心。
3.不关心孩子
孩子说什么你并没有听进去,你关心的往往都是自己手里的事情。敏感的孩子很快就会感受到你的冷漠和敷衍。
4.不问孩子的想法
永远都是直接帮孩子做决定,却从来不问孩子的看法。这样做会导致孩子没有主见、没有判断力、没有自己的意见。孩子本应该充满想法和创造力,而不是随从性。
《“1”和“0”》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健康是人生大写的“1”,其他如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妻子、儿子等等都是1后面的0,如果前面的“1”没有了,后面的“0”,再多都没有实际意义。
那亲子教育中也可以这样说----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前面那个“1”,车子、票子、房子、位子、还有再多的成就都是后面的“0”,如果没有前面那个“1”,后面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亲子关系不好,父母说啥都白说,甚至有时候还会起反作用,说轻了不当回事,说重了大吵大闹,再不然来个离家出走,或者自残自杀,让父母后悔一辈子。怎么养儿养出个“仇人”?孩子不幸福,父母有再多的“0”又有什么意义?
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不是家长一味地妥协和无原则地忍让,而是更加尊重孩子,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想尝试的愿望,也许当父母允许了,孩子反而能听得进父母的建议也是有可能的,因为有的时候孩子想要的就是长大的感觉,就是被尊重的感受。
再不济,即使那是错的,只要不对孩子造成伤害,体验或许是很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绕了一个弯,无非多走些路,多用些时间,孩子在体验的过程中会收获的更多,看到了同龄孩子看不到的“风景”,不一定就是坏事呢!
父母最爱自己的孩子,为人父母就得为孩子扛点什么,就算全世界都不看好你的孩子,也要和自己的孩子站在一起去面对,成为孩子最坚强的后盾。现实是,很多父母怎么看自己的孩子都是错,别人还在欣赏,父母就先把自己孩子打趴下了。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希望成为父母的骄傲,都在为获得父母的肯定和欣赏而努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1”深深地扎根,后面的“0”才有价值!
《水泥做的妈妈》——摘自《其乐无穷的战斗》
安东尼·布朗创作的最著名的绘本《我爸爸》和《我妈妈》,短短十几页的图画,其实蕴藏着深厚的心理学知识。《我妈妈》这本书清楚地告诉了妈妈们,在孩子眼中什么才是真正的女性气质。
书中的妈妈穿着碎花的衣服,爱做饭、爱化妆、爱购物、爱唱歌、爱跳舞、爱种花、爱逗孩子开心,能把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像蝴蝶一样美丽,像沙发一样柔软,像小猫一样温柔,能让孩子感到温暖舒适;即使有时表现出犀牛般的强悍,尖尖的犀牛角上也扎着蝴蝶结,有时吼起来像狮子一样凶猛,眼睛却弯弯地眯成一条缝,能在自己情绪不好时不会吓着孩子;即使她是宇航员,依然穿着碎花的宇航服,即使她是大老板,依然打着碎花的领带,即使她是超人,依然披着碎花的斗篷。
这就是妈妈,有女人味的妈妈。有这样的妈妈在家里,家的色彩是花花的,家的味道是香香的,家的手感是软软的,家的声音是甜甜的。
如果一个妈妈皮肉僵硬如铁,内心强悍似钢,在职场上纵横捭阖永远争第一,回到家一言九鼎觉不容置疑,不碰锅碗瓢盆柴米油盐,远离花花草草莺莺燕燕,她就失去了女性的味道。如果一个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永远只关心成绩、作业、兴趣班、补习班,对孩子只启动理智,不启动情感,她就无法向孩子呈现女性的特质。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而这样的妈妈是水泥做的。在这样的妈妈身边长大的孩子,生理心理的不协调会产生巨大的冲突,会带来无尽的烦恼,甚至影响一生。
我想更多的孩子还是喜欢穿着碎花衣服的妈妈吧!
《不知他人苦,莫劝人大度》刘友龙
学心理学十几年来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感触最深的就是理解他人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但是不理解他人又没有办法去做更好的沟通,没有良好的沟通,也就很难有更多的变化。
理解他人难在哪呢?难在我们太多时候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尤其在最初学习的时候,每当对方说一件事儿,我们自己内心就会有相应的评价。
每当我们内心的声音出来的时候,我们需要格外的注意,及时的觉察,也不是说我们绝对不能评价,不能有自己的观点,而是在沟通的时候,要把我们自己的观点关在笼子里,不让他跑出来,影响我们的沟通。
不知他人苦,莫劝人大度,很多我们以为的都只是我们以为的。听过太多人的故事之后,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道理与难处。不评价,不预设,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就好。
做不到上边这些,即使学了很多的心理学理论与技术,估计能用上的也不会太多,因为我们最终都是与人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