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戏剧,情节生动丰富,采用多条线索,平行交错但又主次分明。不仅有对比,还通过内心独白来反应人物复杂性格特色。把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结合,使其更具悲剧意义。用无韵诗体写成,使得戏剧语言丰富而形象十足。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哈姆雷特王刚去世不到两个月,他弟弟就登上王位,并迎娶了昔日的兄嫂,这婚事是“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征得了大家诚意的赞同”了的。新王登基众人都趋炎附势,还有谁会反对呢?就连那“一个月前还哭得像一个泪人儿”的母亲都如吃到了美味的食物一般,幸福地依偎在他叔父的身边。国王厚颜无耻地宣称这是“让下葬的挽歌共响于结婚的喜乐,把那沉痛的苦痛用盛大的欢喜来抵消”哈姆雷特讽刺到“这可是一举两得的绝妙主意,正好可以用葬礼中未用完的残羹剩饭,来请婚礼中的宾客”。
哈姆雷特闷闷不乐,国王和王后都以为他是沉浸在父亲去世的悲伤中,劝慰他,“活着的人总是要死的,无论谁都将从生存的时空迈入到永恒的宁静。”其实哈姆雷特不仅仅是哀伤还有郁闷和悲愤,父亲刚死,母亲就投入叔父的怀抱,而且在他眼里父亲与叔父,“犹如天神比之于鬼怪”他的父亲那么疼爱的母亲“如此迫不及待地投入乱伦的被褥”让他失望痛心,“人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地无聊、可憎、陈腐和无味!”
苦闷不已的哈姆雷特见到了父亲的鬼魂,得知父亲是被叔父毒害而亡的。父亲要他复仇并且“莫要让丹麦的皇室内外成为奸小生息的鬼屋”还嘱咐他“不管如何去复仇,都要光明正大地去进行,而且不可伤害你的母亲”老国王的品性可见一斑,他被弟弟夺去了王冠和王后“毫无准备地背负着所有的罪恶去阴间对执”受尽折磨,让儿子为他报仇,也惦念着国家的命运;他的弟弟用阴谋诡计让他失去了一切,可他依然要求哈姆雷光明正大的复仇;遭受妻子的背叛,却依然不让儿子伤害她,这也是不愿让儿子背负不孝的恶名。
本就对父亲的死有怀疑,但听到这惊天阴谋,哈姆雷特还是难以接受,装疯卖傻期望可以骗过敌人,以求自保;还可以用疯言疯语宣泄自己的愤懑;也可以暗自观察对方的行动以考察真相。但是国王既然能设计毒杀老国王,让所有人俯首称臣,那也绝不是泛泛之辈,可以轻易对付的,国王派哈姆雷特昔日好友和恋人试探他。面对势力强大,凶狠奸诈的对手,哈姆雷特无法动作。
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喜欢的女子,哈姆雷特对她表达过爱恋,奥菲利娅也认为哈姆雷特有“一颗高贵无比的心!学者的头脸、朝臣的眼镜、军人的利刃、”是“举国所期盼的一朵娇花、时尚的模样、人伦的代言、举世观望的中心。”他们也曾成双成对,但是在父兄的告诫下,她一味顺从,没有丝毫的争取过,直接拒绝和哈姆雷特来往。可是哈姆雷特在遭受打击后,还是希望可以从她那里得到安慰,所以去找她表达自己的痛苦,但奥菲利娅却不懂,还让她的父亲认为哈姆雷特是因为爱情受挫而发疯的。国王顺势利用奥菲利娅打探哈姆雷特的秘密,奥菲利娅的天真软弱,让她无条件的服从。哈姆雷特也因此坠入更深一层的失望,面对亲情、友情、爱情接二两三的打击,他近似绝望。
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试图借演戏证实鬼魂所言的真假。哈姆雷特意设计一出和父亲之死情形相似的戏在他叔父面前演出来,他好根据叔父的反应,明确是否要报仇。戏剧开演,情节发展到:“他为了夺取权势,就在花园里毒死了他”时国王站了起来,惊慌失措。哈姆雷特已经确定鬼魂所言属实。决定把真相告诉母亲,但他不知道他的试探已经威胁到国王了,正掌握大权又心狠手辣的国王怎么可能允许这样的事发生,他要把哈姆雷特送去英国,波洛涅斯接受了命令,并去偷听哈姆雷特和王后的谈话,却被哈姆雷特误杀了。哈姆雷特在母亲面前揭示了国王的丑恶,王后深受震撼,但也没有想过为夫报仇,连与国王决裂都不曾想过,只是答应保守秘密。波洛涅斯的死让国王有足够的理由立即送哈姆雷特去英国,“你必须马上离开国境来确保你自身的安全”但国王哪里有这么好心,他在公文上要求英格兰王立即处死哈姆雷特,他要借别人的手除掉心腹大患,是因为“我们又不能在他身上加以严酷的刑罚,因为糊涂的大众是十分喜爱他的,他们喜欢一个人时,不靠理智,全凭眼睛!”国王如果亲手处置了深得人心的哈姆雷特,一定会遭到人民的反对,有损他国王形象,他的真面目就会被揭露,所以只有借刀杀人了,足见他的工于心计和虚假伪善。
哈姆雷特去英国的途中遇到福丁布拉斯,于是有感而发“瞧这个雄心万丈的少年,虽然娇生惯养,却率领着如此勇敢的一支大军,他的精神受意志的鼓舞,使他不在乎那未知的结果,以血肉之躯,为那一毛不生的区区弹丸之地,去挑战那命运、死亡和危险。轻率的举动并不是伟大,而当荣誉被人危害的时候,去慷慨力争那一根小小的稻杆,这才是真正的伟大。”哈姆雷特也由此排除一切疑虑杂念,一心复仇,并且付之行动。
“哈姆雷特疯了”这对奥菲利娅打击很大,又痛失父亲而精神失常。最后坠河而亡,在她下葬之时归来的哈姆雷特遇到了雷欧提斯。原来哈姆雷特也存有警惕之心的,他偷看了公文,知道国王要杀他,所以他回来了,回来报仇来了。而攻进王宫为父报仇的雷欧提斯在国王的误导下决定和哈姆雷特比剑,他和国王谋划选一把锋利的剑并涂上剧毒,在比试中杀死哈姆雷特。国王为了以防万一还准备了一杯毒酒,一定要置哈姆雷特于死地。哈姆雷特同意与雷欧提斯比试,交手中两人都受了伤而且手中的剑分别被对方夺取,之后哈姆雷特刺中了雷欧提斯,王后也因为喝了国王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倒地而亡。雷欧题斯在临死之前说出国王的奸计。哈姆雷特愤而杀死了国王。这一场悲剧也最终落下了帷幕。
《哈姆雷特》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主人公是哈姆雷特。但是复仇者还有小福丁布拉斯,老国王曾接受娇蛮好武的福丁布拉斯的挑战,英猛的杀死了他,并按照协议获得他的土地,小福丁布拉斯因此集结部队,期望夺回他父亲的土地。而他的复仇计划在他叔父的一通教训下破灭。与哈姆雷特相比,他放弃的太容易,太轻松,太迅速。他或许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他的复仇也更像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一时的心情冲动。而哈姆雷特的复仇更复杂,灭掉国王不仅仅是为父报仇,也是肃清皇室内外的邪恶;他不单单是要报仇,还要拯救世界、重整乾坤。他的复仇虽然犹豫不决,空想多于行动,他不止一次发思过自己“而我,这个糊里糊涂的混蛋,一天到晚犹如在梦游一般,把杀父的血海深仇给遗忘耳边。人家用无耻的手段杀害了他最为珍贵的生命,夺去了他尊贵的权位,我却始终在此装聋作哑。”“有人谋杀了我亲爱的父亲,天地诸神都让我复仇,而我这作儿子的却只会去泼妇骂街一样在这儿说空话、发牢骚。”但还是坚定的,至少从没有想过放弃。雷欧提斯的复仇是果敢的,得知父亲波洛涅斯死在王宫,就带军杀了进去,这也太缺乏理智了,将国家大义置之不顾,“什么所谓的良心和礼仪,统统地都给我滚下那无底的深渊中去!我已经坚决地确定了我的立场:无论是死是活,一切我都要抛之不顾,只为我的父亲痛快淋漓地复仇”他是没有犹豫,但也太过莽撞了吧,不问缘由,直接喊打喊杀,由开始的找错杀父人仇,到被国王利用,最后死在自己涂了毒的剑下。相比而言哈姆雷特在听到鬼魂的话后没有立刻寻仇,而是演了一出戏来试探国王,他没有被仇恨冲昏头脑,还能理性思考“也许他(鬼魂)是故意来引诱我的柔弱阴郁的灵魂走上沉沦之路,只有拥有了比他说的更确切的证据我才可以得出结论。”证实了之后又因为看到国王在祈祷而放弃杀他的绝好机会。哈姆雷特认为在国王正洗涤灵魂时杀了他,会送他进入天堂,而自己要“让他在赌博、骂人或其他淫邪的行为之中在我的脚下折死,让他那深陷于污泥黑潭之中的灵魂永远沦落于地狱。”他的想法看似恶毒,但是让坏人遭到惩罚,不恰恰是为了维护正义吗?而且不在背后下黑手,他光明磊落。这三个复仇者有各自的性格特点,而且剧中人物都个性鲜明。三个复仇故事相互交错,在比较中突出人物性格,也推动整个情节的发展。莎士比亚的所描写的这一段复仇故事,深刻的反应了时代面貌、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