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发誓要向佛系妈妈学习,要吃斋念经,要看淡成绩,要降低预期,可调整还没到位,就被实际情况狠狠打脸。
整个下午,我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跌宕起伏:
阶段一:昨夜西风凋碧树
起初知道数学那低得我都不好意思写出来的分数,我还保持几分淡定,老师出于保护学生信心,还是给了“良”。可,这只是表象。
但是当我拿到卷子一看,看着种种令人痛心的错误,再回想起头天晚上讲了两个小时的卷子,我瞬间无法淡定了!仔细分析,头天晚上给她讲的教材和习题,把错题仔细梳理了一遍,还写成了宝典,当时已经十点半了,娃已经困得七荤八素,估计两个小时的内容只听进去半个小时,因为从她错题看得出来,我明明晚上讲过,但是她没听进去,所以,我觉得我即便有学霸的精神和学霸的方法,写成的“不要漏写单位、计算要仔细”小条,不过粘在她数皮上,第二天考试前根本就懒得看,懒得记。
后来去上国画课的路上,我阴晴变化的脸色,怪声怪调的话语,估计在娃眼里,我又变身为怪兽妈妈了!连出租车司机都在旁边劝我:“现在孩子压力大啊!”我心想:可又有谁知道家长的压力和焦虑?我的内心也是七零八落,一片凋零啊!
阶段二:独上西楼
反思了一下,孩子对学习、考试的认知,存在这些问题:
首先对学习的困难性缺乏准确认知,其他同学觉得简单,她就人云亦云觉得简单,缺乏自己的判断标准和依据,结果被烟雾弹一迷惑,更加放松警惕了!
其次对考试的难度和成绩没有正确的态度。老师给“良”是处于善意的保护学习信心,但是被孩子解读成学得还不算差,对自我认知与实际情况偏差过大,既容易让家长麻痹大意,也会让孩子轻信不够客观的评价。
最后结论就是:娃没开窍,内心没被点燃。她缺乏学习的成就感,没有被探索有趣问题深深吸引,她在被动完成来自学校和我这些外在规定的动作,这才能解释她对于成绩的不在乎,对复习的无所作为。当然,进一步分析,内心缺乏动力是一方面,自身缺乏能力又是另一方面,比如,不会时间管理,不会安排自己的复习计划,不专注,不认真。动力和能力的缺乏,表象就是我看到种种认识的错位、对结果的忽视,于是种种怀疑随之而来:
这是我的娃吗?数学天分不够啊,不像我啊!基因是自主选择的,不一定要像我学啥都学得好,学的轻松吧!
为啥自己在家不知道安排好复习,全部依赖我晚上的辅导?过于依赖我,没有锻炼出独立自主学习能力。
晚上的辅导作用有多大?到了九点以后的讲课对她就是无效的输入,实质是我在图一时的口舌之快,安慰一下我不安的内心罢了!
第三阶段:望尽天涯路
这些问题要有解,要拆成短期和长期:
短期:一是得学习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做法,把眼前考前十几天时间平心静气,安然无恙度过。二是一定要接受现实,调低预期,娃也努力一学期了,第一次考试,及格就好,70-80都正常,90分就弹冠相庆,满分就是神话了!
长期:还是调低预期。作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为自己进行以下心理建设:
我们本身不算足够优秀,没有资格要求孩子更优秀!
作为当年通过高考选拔机制来到首都的我们的下一代一定服从正态分布,我们和孩子们之间就是是当年的分子和今天的分母的比较,不具可比性,这是认识这个问题的底层逻辑。
所以,最终结论就是:接受孩子就是个平凡、普通甚至不会足够优秀的现实。想清楚这一点,父母就不该纠结了。
最后,劝自己和各位家长一句,和孩子相处的时光现在只剩下短短十年了!与其在跟着学期循环,情绪起起落落,不如好好和娃心平气和过好这十年每一天。进一步地,如果学期循环与我几年后即将到来的更年期重叠,那将会怎样的一种惨烈?每当一想到此,我就会战栗,并且深深下定决心,还是自己跟自己的成长死磕,过好自己的生活,娃的学习是她的事情,我帮不上太多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