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暖暖的阳光美妙地打在咖啡色小方格的桌布上,我也将早餐摆得漂漂亮亮,把孩子唤到了桌旁。这是新天的开始,我们边吃边说说昨晚的梦、今天的天气、计划一下晚餐。
日子看似一成不变,但时间在流逝,哪敢忍心敷衍。
关于好好生活,我自觉有资格提笔写点儿什么的,因为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中,父亲母亲都算是好好生活的典范。
母亲每天把床铺打理的平平整整,再在整齐的被子上搭一块儿画着垂柳飞燕的方手帕,明亮干净的餐桌上摆一盆小花,给我朴素的外衣角上缝个小花做为装饰,父亲用隶书表现刘禹锡的《陋室铭》四条屏挂在客厅,在我的书桌上摆着文房中宝……
父母给了我无数好好生活的理念,不过,最最实用、也最为美妙的教育,都是在餐桌上。
年幼时没有什么在外吃饭的条件,至今三口人在家围坐一起吃饭欢声笑语不断的记忆都挥之不去。
所以,我也乐于当一个日日开伙做饭的母亲,不忍心损失掉这份重复的快乐,而且无比信奉家中的美食可以抚平心上的种种烦恼,餐桌上的交淡也总是收获一家人的轻松快乐。
想想看,每日在厨房里运用心思,将食材做一番色彩的组合,食物与餐具精心的搭配,虽然素材的多寡不是决定丰富与否的条件,但讲究的心情会使饭菜发挥出更大的力量。这份讲究让生活变得更加精致而美好。
难道不是吗?“吃”本身固有的享受之外,我们的家更需要同桌共饭的欢愉,精美的一餐饭绝对是打开彼此好心情的“金钥匙”。
生活需要创造健康愉悦的气氛,不是吗?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遂人心愿,那么一家人在一起用心经营生活就是最实在的互相扶持,互相温暖。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有什么样的家风,就锻造什么样的人格。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好好吃饭”听起来像是母亲对一个孩子的叮咛,它却是简单、完整地说尽了应该有的生活态度——用好好的心情,好好地享受生活的给予,创造生活的可能性,要把用餐的好心情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曾经看过一个公益广告,一个孩子费力地用筷子夹菜,夹不起来,急得大哭,终于吃到嘴里,就破啼为笑;大人还没坐齐,一个孩子就拿着筷子想去夹菜,被爸爸阻止,直到长辈先开动,孩子才能伸筷子;一个年轻人过年回家,跑到厨房看老妈做饭,老妈夹起一块肉就塞到儿子嘴里;一个老汉独自在家过年,邻居叫他一起吃团圆饭,他有些不好意思,邻居热情地说,“就是多双筷子嘛”……
为什么一双筷子能寄托中国人那么多的情愫?
这其中,有文化的渊源,有家风的传承,更满含对阖家团圆、彼此陪伴的祈愿。小小一双筷子,虽是每个家庭里最普通的器物,但多一双,少一双,埋藏地都是感情。
所以,不要让忙,成为不好好经营一餐饭的理由。不要让电子产品,冲淡了我们渴望彼此陪伴的温情。不要让粗枝大叶的生活态度,成为我们永远的遗憾。
每天在生活中摸爬滚打,不仅要生活下去,还要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给生活制造一点儿气氛,让“小确幸”填充我们的生活空间,让天伦之乐、亲情友爱、欢声笑语交融成生活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