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道德经》被误传二千年”。《道德经》包括注释版本非常多,不同时期、不同注解者的版本,其中称《老子》的120部,称《道德经》的145部。但最古老、最完整而又没有注释的本子,是1972年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群中出土的帛书《老子》。根据对比研究发现很多不同之处,因此说一直是误传误读。其中有五个方面:
一是认为《道德经》对《老子》改动700多处。
文中说经过精确对比帛书《老子》与《道德经》的文本,发现后者对前者的改动多达700多处,导致原文350多句话中有160多句发生了重大改变,使《老子》原来的主题内容和思想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其中仅因避讳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昭帝刘弗5个皇帝的名字而产生的变异就达100处之多。
二是关于“無”与“无”。
我们读《道德经》体会老子的一个主要思想是要“无为”,但《老子》不是“無为之学”。帛书《老子》中有83个“无”,5个“無”,而《道德经》把83个“无”全改成了“無”,彻底湮没了老子区别定义地使用“无”和“無”二字的深意。
帛书《老子》中的“無”,表示的是虚拟的“没有”。而对于“无”,帛书《老子》以“无,名万物之始也”作出了专门的定义,指明“无”字专门用于描述“万物初生萌始的状态”。“初生萌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单向的开始,也就是开始后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一种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
“无”这个定义的目的就是让读者能够准确理解与“始”相关的一系列词组的含义,如“无为、无知、无欲、无事、无道、无德、无不治、无敌”,也是为了让读者能够区别其书中“无为与弗为、无有与弗有、无名与弗名、无敌与無敌”的不同内容。在这个定义中,“万物”既包含了“天地”这样大而遥远的事物,也包括从前的、当下的、未来的、有形无形的、有象无象的、无穷大的和无穷小的一切事物。
了解了“无”的定义,就能理解老子主张“无为”的真谛了。“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有两层含义,一是“探寻探索事物起始状况的作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作为,是一种科学研究发现的作为;二是“清零复位,使生命巨系统清零复位,使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行为”。
三是关于“弗”与“不”。
认为《老子》不是“不争之术”。指出在《道德经》里把帛《老子》里的“有争”“弗争”“不战”统统改成了“不争”。帛书《老子》里如下三句话:“水善利万物而有争……”、“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和“天之道:不战而善胜……”,到了《道德经》里,它们则分别变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和“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弗争”是指“有约束、有条件、有规则地展开竞争”。“人之道,为而弗争”是对个人积极参与社会竞争的正面鼓励,也是社会发展的文明方向,“为而弗争”是健康的、充满正能量的。“不争”不仅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也是一种自寻烦恼的愿望,因为人类的本能就是怀疑、挑战和竞争。
四是认为要读懂帛书《老子》要了解其密码。
认为帛书《老子》的作者把他所用的文字发挥到了极致,简练精准。全文约为5400余字,其用字以不重复计算,共用790余字,其中常用字约占95%。比如“不”字,全文共使用了194次;“以”字,共使用166次;“其”字,共使用149次,也就是说,仅这3个字,就使用了500余次,约为全文字数的十分之一。这是一篇带有密码的著作。里面的字和词,既有通常的用法,又有特别的指定;既有全文一致的定义,又有简繁、字同音不同的区别,具有很高的密码性。
五是认为《老子》是一部关于生命实证科学的书。
我的看法:
持此看法的作者是有些依据的;《道德经》被误传、误读也是情有可原的。
我曾淘得一本书《破译〈老子〉祖本》,作者是上海干昌新老先生,他认为“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篆文《老子》影印本”为祖本,其他各版本均有不同程度的误传。他认为老子自己创字29个,还提出了很多误传之处。如对此感兴趣的可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