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智”通“知”,“知”字从矢从口,是个会意字。矢即箭,口则是我们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最大的功用是吃饭和说话,无怪乎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作了这样的解释:“口,人所以言食也。”参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于“知”字可以有两种会意法。
一取口的食义,则“知”字可解为:口之所食乃矢之所射。先民的生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既然要打猎,那么弓箭在其日常生活中就变得很重要。人们所获猎物多了,或用作食物,或用以取暖,自然对于猎物有了认知,也就是以矢取食,因食而识,因此以矢和口来表示“知”的意思是最合适不过了。祖先造字皆以人为本,国人的饮食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啊。
一取口的言义,则“知”字可解为:发言若矢。此处以射箭隐喻发言,清朝的段玉裁在注解中就说“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即认识灵敏表现为说话像射出的箭一样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快哉快哉!
我们再看“智”字,其下部的日字可看作是箭靶子的象形,何以见得?我们在金文中看到,日字的字形为中心有一点的圆,此形若看作箭靶子亦通。古传说后羿射日,十射其九,今射箭之靶为十环,不妨认为它正象征十日。发挥一下你的想象,不难推测:射箭最初成为一个体育比赛项目时,可能就暗含着纪念后羿这个神箭手的意思。
言归正传,我们取第二种会意的话,“智”字可解为:发言若矢,疾而中的。简单来说,就是说话作判断像箭一样既快又准,能说到点子上(“点子”之合音即“的”),即一语中的意思。“的”即箭靶子,我们常说的“目的”依照字面理解的话,其实就是说你射箭时眼睛要盯住箭靶子。成语中的“无的放矢、有的放矢、众矢之的”等,都是围绕着箭和箭靶子来说事儿。
另外,如果把“智”字分成两部分的话,可以解为:日有所知,即每天都学习新知识。孔门弟子子夏曾云:“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大意是说,每天知道些自己所不懂的,到了月底不忘记自己所学到的,那么就可以说是喜好学习了。明末学者顾炎武的著作《日知录》的书名就源于此。
再来看智慧的慧字。上边是彗星的彗,彗星俗称扫把星,彗字上面的两个丰其实就是扫帚的象形,下面的部分则是一只右手,合起来表示手持扫帚的意思。慧字上彗下心,可会意为以帚扫心。我们每天要接收很多信息,过多而杂乱的信息会干扰我们的心灵,使得心变得浮躁。就像地不打扫不能保持干净,心不清扫的话也不能保持其清明的状态。
我们在前面曾把智字解为日有所知,这里对照地可以把慧字解为彗扫其心。智为知识的增益,慧为心灵的清扫,智慧二字不妨看作老子的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注脚。一智一慧,不仅暗含了求知的加减法,更蕴含着人生的损益之道。
有时候你会因为面对过多的信息而变得无所适从,导致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这说明单纯的知识追求可能会造成心灵的束缚。另一些时候,你可能因为心存成见而对新知识漠然视之,这种态度就是不虚心。追究其根底,可能是因为你还不具备向未知的可能开放的心态,也可能是因为你的心灵空间本来就有限。拥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们在追求知识时不忘经常打扫自己的心灵,以便释放足够的空间去容纳更多的新知。他们面对人生的诱惑时,也能够及时用慧剑斩断心灵的束缚,从而在坚守中成就自己的辉煌。
观照智慧二字,触发上述臆想,兹总结如下:求知先须积累知识,积之多反为其所累,故必借彗常扫其心,使心净静,渐入清明之境。智之用在断,慧之用在明,若要明断,必须扫除心灵之遮蔽。知识之为物,有所执必有所失,求知者千万带好智慧的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