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又淙淙地降下了。
伴着窗外的雨声,静下心来翻看这本《梅雨之夕》。初读,便觉得清新、细腻,似雨丝轻轻地拂过脸颊,顿时觉着清爽自在。全文没有太过复杂的故事情节,没有令人头晕目眩的人物纠缠,只是一段在雨中的奇妙邂逅。似乎,此刻只要推开窗,就能将一切参透。
文章的伊始,作者就以梅雨将自己的心绪慢慢飘散开来,原来所有的情绪都是畅快的,都是可以诉说发泄的,沿着路用一些暂时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漫无边际,随心所欲,跟着作者看着雨中的种种,普普通通没有任何稀奇,甚至觉着有些许无聊,倦意也偷偷袭来。在我以为文章就这样不紧不慢的叙述下去时,突然笔锋一转,将所有的目光都聚焦于一个偶遇的姑娘,随机引发一段浪漫的遇见,在雨中,在作者的心中萌动。
这部小说充斥着大量的心理描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在作品中周密而自然的流淌着,可以说是一篇心理小说,一篇意识流小说。通过查阅了解到,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三个部分:意识、潜意识、无意识,而这三者在文中在主人公身上跳跃出现,逐渐展现主人公最为真实的人性。在意识表层上来看,“我”是一个温文尔雅、谦逊有礼、大方得体、勤恳工作的绅士形象,但其潜意识和无意识里却暗藏着即将喷薄而出的强烈欲望。
从车上下来的女人无疑是充满魅力的,也只是短短几秒就让主人公“开始注意着她的美丽了”。他看似平静的心其实已然沸腾,他开始对眼前的女子充满好奇,想要不顾一切的打探了解,但他知道自己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总是在潜意识中进行自我斗争。“我何以不即穿过去,走上了归家的路呢?为了对于这少女有什么依恋么?”他已然处于一个混沌的思想状态,在自我审问的同时开始自我否定,我为什么这么做?不,我不应该这么做!“然则我是应当走了么?应当走了。为什么不?”他一边否定“绝没有这种依恋的意识”,一边“连我已有妻的思想都不曾有”,但在其无意识中“不自觉地移动了脚步站在她旁边了”,他的欲望驱使着自己的脚步,同时驱使着自己的思想,驱使着自己心。
欲望弥漫,但他的羁绊重重,道德的准则不得不将他拉回现实世界,他必须面对,必须接受。但在各种矛盾纠结之中,欲望是无法平息浇灭的,他开始试图找各种理由让自己的想法变得合理变得名正言顺。“我奇怪,她好像在等待我拿我的伞贡献给她,并且送她回去。”“你有伞,但你不走,你愿意分一半伞荫蔽我,但还在等待什么更适当的时候呢?”当一种男子的勇气升上来,即使勉强的安静的态度后面藏匿着血脉之急流,也终究完成心愿送美人一程。
撑着伞与美人共度一程,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初恋情结再次因女人的侧脸被记忆勾起,“她很像一个人。。。。我初恋的那个少女、同学。。。”“刘吗?一定是假的。。。她哄我了”“她为什么改了姓呢?。。。。也许这是她丈夫的姓?刘。。。刘什么?”他将眼前的美妙幻影与自己的念想人为的画上等号,来填补心中所有幻想的遗憾,在潜意识中来一次美妙的邂逅,不管自己和她是否有家室,在梅雨之夕,只愿可以忘记所有,然而然事实上,当心之所想就这样一步步得到时,他的内心还是不得安生的。潜意识里诧异这场奇遇,他是畏惧的,是害怕的,甚至有一刻想要逃离。将伞沉下了些,让它遮蔽到眉额,总觉得周围人都在看着他们,甚至把一个女店员臆想成自己的妻子。心底的美好愿景在现实中不得不再次遭到冲撞,直到最后的愿景破灭,雨已经停了,回到家中。
整部作品中,最精彩的莫过于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描写,内心的纠结与矛盾透过文字扑面而来,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想和女子说话又怕过于唐突,想借伞送女子回去又怕被人误会,想要问清女子身份却又欲言又止。生动而又真实的描写出一名男子的性心理,这是微妙的,是不露骨、略带朦胧生涩之感的,或许你说他复杂,试图越过道德的准则触犯禁忌之爱,但这就像是梅雨之夕,终究会过去。他的理性是占主导的,就和心底的初恋一样,是纯真的,是美好的,是不会被外物所参杂的。留下的,也只是那份在心底的萌动。
或许,这只是一场清新雅致的白日梦,作者和戴望舒一样遇到了一个丁香一样的雨巷姑娘,只是女子终究会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梅雨之夕的这位男子,与戴望舒相比,多了几段言语之谈,多了一个共伞之旅,又是否会幸运的多?
梅雨之夕,
就这样过去。
一切似梦,却又不是梦。
(安徽师范大学 陆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