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考大省河南的一名普通考生,在应试教育的现行政策下,本来是无缘接触文学,再者我是一个理科生,未来的选择好像教师的职业一样,一眼就看到了边。也许命中注定,也许天意使然,现在的我真的非常感激曾经心血来潮只为打发无聊的高中课程而买的第一本闲书的我,如果不是那次阴差阳错,现在的我或许就是在富士康的某个流水线每天干着重复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身心俱疲却入不敷出的一名普通员工。对我们来说,文字是热爱,亦是信仰,她陪我走过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昔,度过了那段四下无人的黑暗。
小时候的我还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孩子,让家长和老师都很省心,因为出身在农村,在相对落后的地区上完了初中,以一个还算过得去的成绩进入了县级示范高中。山外青山楼外楼,一山更有一山高,本来我在学习上还有几分优越感,殊不知一切轻狂的背后,往往真相如同当头棒喝,让我认清了现实。因为自小懒散随意惯了,做什么事情都是随着自己的性子来的,完全不会过多的考虑是否合乎时宜,况且高中是全封闭寄宿生活,一个月回一次家,脱离了家长的约束,生活学习更是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我记得我和几个同学在自习课上打纸牌,收拾残局的时候,忘记了处理掉取出来的大小王,在打扫卫生的时候被巡视的班主任发现了。那个班主任有着资深教师的经验阅历,有着优秀班主任的严谨负责,有着教书先生的严苛,同样有着大多数以“教育者”自居的人的古板。他二话不说,直接把我们交到了教导处,面对那一群大腹便便,文化不高只会整事的装腔作势之辈,我什么也没说,全程沉默。因为我知道,和他们讲道理就像是妓女和嫖客谈爱情,政客和民众谈理想一样,天方夜谭。后来我被叫了家长,领回家教育了一周,写了检讨,念了通报。我记得回家那天,我走出校门的时候,天色阴沉,入秋微凉。快到家的时候,天空真的下起了小雨,纷纷扬扬,降落在我的面颊上,眼镜朦胧,眼睛也被雨水浸湿,我甚至分不清那是雨水还是泪水。我想我是没有要哭的,毕竟悔恨的泪,永远是可耻的,我不需要同情,也不会示弱。老爸呢,是个思想深度超出文化水平的人,没有过多的怪我,反而还嘲笑我做事留下了小尾巴,我想,这么不靠谱的家长,除了他也没谁了吧!后来的很多事说明了他的不靠谱有时候还是很有用的,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然后我回到学校,因为受过处分,做很多事的时候总感觉低人一等,老师和同学虽然没明面上说些什么,但毕竟还只是在明面上。我记得升入高二的第一节课下课,班主任直接从讲台上走了下来,当着好多同学的面,质问我“你是不是……”我下意识地回答“嗯”然后他就瞬间提高了嗓门,大声吼道“你这个人量化可是有点问题,这学期好好给我洗心革面,再给我惹祸,就滚出我这班级”。旁边同学怎么说的我不知道,班主任什么时候走的我也不知道,唯一的感觉,大脑嗡嗡作响,一片空白。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结束了后来的课程的,也不知道怎么一个人,行尸走肉般的走到食堂吃完饭又在没有撞到人的情况下重新坐回班级,直到那天学习结束,回寝躺床上。我一直在想,难道我注定只能活在过去,在一时的错误中被万人指责,难道我就不能再成为一个好学生,在不存在有色眼镜的环境和别人好好相处?既然他们都那样以为我了,我不好好做好自己,就真的太对不起他们了。后来的一段时间,我往往就是上课发呆,下课疯玩,荒废了学习,放肆了自我。“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不知不觉中,我渐渐沉沦,迷失了自我,那时候如果有个人走进我的生活,看出我的困境,伸手拉我一把,我也不至于那么彷徨无助,那么迷茫无力。那时候的生活好像海市蜃楼,看似流光溢彩,逍遥自在,实则如同镜花水月,虚无缥缈,我把一步步拉向深渊。
好在我遇到了书,在文字的海洋照到了归属。我像一只迷路的孤舟,在暗潮汹涌,时刻有可能把我推向死亡的大海,看到了希望的灯塔,她把我带向了彼岸,给我指引了方向。最初的一本书是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我在书中找到了世间所难存在的凄美的爱情,邂逅了那位纯情的姑娘,感受到了灵魂的震撼。原来生活不曾赋予我的,书中已经给了我淋漓尽致的诠释。从此,我便坠入了文学的海洋,像一个虔诚的信徒,以朝圣的姿势,敬拜自己的真主,表露自己的信仰。书,就成了我痴迷的对象,眼前的学习生活不过四面高墙,但在书中,柳动蝉鸣,日落潮汐,山海远阔,人间星河,包罗万象的场景让我流连忘返,深深痴迷,久久回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说让我回答书和路存在怎么样的关系,余秋雨先生的话可谓鞭辟入里,“路,就是书”,反过来亦然,“书,就是路”。如果我们还是把书当作应试考试用来帮自己多获取分数的工具,未免失之偏颇,韩寒的一句话我很喜欢“所谓正书就是过了七月就扔了的书,而这些闲书,撑起了我的整个人生”,我觉得一个人的学识和见识是完全可以相通的,书籍增长了学识,旅途增长了见识,二者相互促进,不分彼此。当一个人学富五车的时候,他的见识、学识、思想深度、行为主见、外在气质等自然而然就会显露出来,就能产生含而不发却不怒自威的效果,绉绉书生和赳赳武夫的气质自然不言而喻。
后来我沉迷在书的乐趣中,一发不可收拾,而且我读书,基本上看的最多的就是名著,这些经过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的经典,让我无论处事还是为人,都多了些许成熟,褪去少许稚嫩,让我面对人世的纷杂的时候就更加有自己的主见,不在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三重门》让我认识了应试教育的不足;《穆斯林的葬礼》让我看清了国事,人事,宗教,情感,伦理的错综复杂,纠缠不清;《围城》让我清晰地认识了婚姻的利弊,超前体味了为人的无奈和矛盾,亏欠和背叛;《文化苦旅》让我多了一种作为华夏儿女的责任和担当,我想挑起文化的扁担,负重前行。我曾和王琦瑶一起,见证了新旧时代的沧桑巨变;我曾跟随李少平,李少安的脚步,感受生活的苦楚,体味奋斗的喜悦;我曾流连在沈老的笔下,在那个湘西边境,茶峒山城,看着一个叫翠翠的少女逗着黄狗,撑着渡船,来往于江中江岸;我还跟随余华,直至社会痛处,睁眼看清阳光下的黑暗……我走了很久,看了很多,收获颇丰也时常神伤,书回答了我很多,又提问了很多,我带着疑问继续上路。西风古道,古道西风,没有老子和他的牛,有的是一个显得寂寥的声音,在凄艳的黄昏中被拉得越来越长,越来越长。
至于后来,我似乎重新找到到了生活的意义,学习的动力,心有所恃,自然勇往直前。我从班级的底层慢慢向上走,过程缓缓,但内心充实满足,所触之景,皆是温柔。现在,我挺过了高考,把老师的白眼和不屑用成绩又回敬给他们,带着文字的梦想,走向远方。我望着天空,自说自话:“风雨你们准备好了吗?我可要日夜兼程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