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品
慧能之偈
六祖听到这首偈颂后,也说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是针对神秀之偈而说。因为神秀把尘埃和自己连在一起了,所以六祖直接指出,一切只是缘起的呈现,背后并没有自己。佛菩萨的功德不是通过任何形象来表现的,我们那个明镜般的真心也是无相的。
“菩提本无树。”这是说觉性没有任何形象,也没有任何概念可加以形容。我们现在观察自己的心,在没有妄想时所呈现的,就是菩提的妙用。但我们往往会在上面安一个头说:“我现在明白了,看到我的心了。”其实,这些全都是概念。但连这些概念都没有的话,哪怕有八万四千张嘴,都无法形容心是什么样的。因为你一形容就是概念,就是尘埃,所以六祖直接就说是“菩提本无树”。
为什么我们看不懂后来的那些禅宗公案?因为他无法用概念让你明白,只能举一个例子,或者说一个张三李四,这样一举,和自我没关系了。以这样的缘,把学人的执着打掉,让真心显现出来。一旦抽离当时的背景,再去执着这个例子,自然是看不懂的。其实,真心本来就在我们的六根门头。所谓的觉性,就是你能看能听,没有任何障碍。再讨厌的人你照样会看到,再麻烦的事照样想得起,因为自性本来没有障碍。如果你说此人不善,我彻底忘记,以后再也不想,反而是一种障碍,把自己关住了。
六祖的偈颂,就是把“身是菩提树”的相给舍掉,直契本来面目。如果你还粘在这个相上,对心、佛、众生、内在外在,乃至世间所有一切,只要有一个尘埃让你粘住,就是轮回的开始。如果没有这个障碍,觉得“生命如此圆满!我真想说,却说不出来”,就对了。如果你想说就说出来,反而错了。所以我也很遗憾,怎么讲都是错的。
“明镜亦非台。”以镜为喻,本是说明心有照物的功能,而不是有个具象的镜子在那里。我们坐在这里,周围有些什么,一望便知,清清楚楚。到底是谁在那里清楚?我们往往会觉得,是“我”很清楚。这就是“台”,你自己搞个台在那里,上了台就下不了台——轮回路就是这样。
所以六祖告诉我们,这个明镜不是所谓的“台”。我们现在想到天安门,想到太阳月亮,想到十方法界,无论想什么,随时能在心中呈现出来。但这种呈现没有对立,没有一个可执着之处。如果觉得有什么在那里,有句话要说,有个形象要表达,就不是你的真心。所以,六祖让我们不要错会这个比喻。如果觉得有个地方可以清洗自己的尘埃,每天拜了多少佛,念了多少佛,就以为是在用功。其实,只要有一个尘埃在心中出现,你就与法不相应了,就离自己的本来面目十万八千里了。
“本来无一物。”这是直接扫除之前“时时勤拂拭”的心态。什么是“本来无一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你以为有个东西是“无一物”,就又错了。日本禅宗有句话,叫“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这是什么意思呢?“本来无一物”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并不是有个具象的体在那里。但真心所起的妙用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你的整个身心乃至世界,都在心性的本来面目中呈现出来。在无一物中呈现出天地万物,呈现出六道、十法界。
“何处惹尘埃。”这是说没有地方会沾染尘埃。换言之,心性既然没有对立,没有尘埃,没有妄想,那么,我们做什么、说什么都和自性无关,因为它本来就不受这个束缚。所有的尘埃、所有的执着妄想,它的体和心性并无差别。当它呈现出来的时候,都是心性在作用。尘埃本身没有烦恼和痛苦可言,如果你执着在相上,执着在概念中,那你就成了尘埃。
我们现在就是因为迷失了心性,所以会抓住一点,得少为足,因小失大。自以为抓住了什么,实际却忘了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圆满。所以六祖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没有菩提树,没有明镜台,也没有所谓尘埃,这就把心的本来面目彻底彰显出来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