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历法都是每个文明的智慧体现,也代表这个文明的智慧高度,更是记录这个文明的时间之尺!
如今,中华文明进入了恢复传统文化和文明升华的特殊时期,我们一定要从历法根脉上恢复,不得有一丝马虎!
华夏文明最早的历法是“太昊伏羲十月太阳历”即“阴阳五行历”即“五季历”即“木火土金水五季历”即“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历”即目前流传的“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
《礼记·月令》:“昔周公作时训,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始于太昊,而定于周公也”。
北宋的《太平御批.卷018-时序部03》“昔在周公作时训,定二十四节气,辨七十二候”
《黄帝纪元历》是以大一统华邦万部的辕黄帝筑坛祭天日为始启点,这一天就是我们“太阳历”和“节气历”的共同日——冬至!冬至之后,阳白渐长,故而冬至又被称为“一阳生”。
《左传》也载有:“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的记载,意思是说“周天子的春始正月年节,是从冬至一阳生的节气时起算的。”
也就是冬天太阳的直射点由地球的南回归线向北移的分始日算起,所以“冬至”,在周王朝时又称“南至”。
周人认为冬至适逢阴阳交替时刻,是阴气盛极转衰,阳气由极衰而生发,是冬尽寒来的前兆。因此,冬至是周王朝时最主要的节气,没有之一。《周礼·春官·神仕》载“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
周天子要在冬至这天,以最虔诚的心和最庄重的仪态,来遵行祖制规矩进行祭天大典。
一阳复生,天地复始!“冬至”是黄道二十四节气的“跨年日”,也是黄道阳气生发的始变------一阳生发日!正因为有这“一阳生发”,才有了万物芸芸,生生不息的往复繁衍。万物如此,遵循自然天道的中华文明,亦是如此!所以说:“冬至”是华邦子孙的真正“跨年节”,更是中华文化最早的集体节日。
但中华文明随着近几百年的文化堕落和近百年西方文化侵入,改变了我们中华文明本有的历法传承,
形成了现在所过的“年”是西历年,官方名曰:元旦!,
形成了从汉代开始不间断过的“汉历年”,现名曰:春节!
我们要知道自轩辕黄帝始起过的“冬至岁首祭天黄历年”!
作为有传承的新青年,我想告诉那些文化不自信的中国人,中华文化的跨年节是始启于4719年前的“冬至祭天节”。而不是什么西历的“元旦”!
华族首个大一统的冬至黄历年的“年”始起日,是每年的子月冬至日[即彝族十二兽历:鼠月01日],而非“汉历”的寅正年,更不是西历的元旦年。
过冬至中华年的传统,自古就在中华大地上,不分南北的过着!
江阴自古也有“冬至大如年”的传统。
复兴冬至中华年,黄帝纪历理当先。
天干地支有序转,循环一周六十年。
伏羲圣诞二月二,黄帝诞辰三月三。
华邦文明源何在,轩辕为根不需辩!
敬天孝祖尊黄帝,姬姓子孙记心间!
华邦文明穿千年,中华文化天下传!
补充说明
八千多年前,中国天文学家伏羲在岁盘上定义了冬至点作为天体坐标计量的起点。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从一个冬至日到下一个冬至日定义为一岁。即回归年(365.24219日),是四季变迁的周期,也是制订历法上一岁的依据。因此“冬至大如年”。
采用土圭测日影(平均时间法)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均分24等份,“土圭测日影法”划分的节气,把冬至列为“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两个冬至日的时间间隔为一岁。
西周灭商后,周公到洛阳考察,用土圭法“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测得天下之中,选定洛邑基址,作为国家社稷的吉地,开始兴建周朝第一座都城成周,据传这是历史上首次国家级测量活动,由此发现并制定出冬至节气。
如何测?
“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周代自此以农历阳历十一月【古传黄历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即新年。可见冬至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年”的面目出现的。
由周至秦,以至于汉。《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冬至阳气始兴,是大吉之日,故古人一直将冬至作为岁首,以示吉祥之意。
直到汉武帝启用夏历,将立春作为新的岁首后,冬至便成了“小年”,作为一个传统节日而延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