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及笔记时间:2017年1月,11日-12日,约3.5小时;
阅读书本:《与机器人共舞》;作者:【美】约翰·马尔科夫;2015年11月第1版;浙江人民出版社;P1-345页;
阅读目标:了解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阅读方法:影像阅读、快速阅读
整书笔记及感想:
阅读2小时,笔记1.5小时。
最近一段时间的人工智能话题出镜率挺高,先是看到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大讲特讲人工智能发展;再是在上周末第四季第一期的《最强大脑》中,吴恩达携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度”代表百度出战,震惊了我;后又在央视栏目《对话》“人工智能:挑战2017”中,看到多位科学家在畅谈人工智能。
这一系列的连续出镜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到底未来人工智能会否取代人类的大部分工作岗位,还是会成为我们最合格的助手?带着这样的疑惑我翻开了这本书。
作者约翰·马尔科夫是一位自1976年即开始追踪报道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记者,他有40年该领域的信息经验,还有对互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敏锐视点,通观本书,建立在海量的事实基础和丰富的学术理论基础之上的对人工智能的描述,是一本了解人工智能历史与未来走向的好书。
本书的主题是辩证地看待智能机器的设计者的工作,他们制造出的系统既可以让人类变得更强大,也有可能取代人类。向左走,“智能机器”(AI)取代人类;向右走,“以人为本”(IA)帮助人类挖掘潜能;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取决于设计者、工程师的观点!
早在1948年,当计算时代刚刚进入黎明的时候,诺伯特·维纳最先预见到了信息技术双重可能性:控制与通信。控制与通信在后来分别发展成为AI与IA。从那个时候,信息技术的两大阵型营便各自开始萌芽与发展,早期典型的代表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约翰·麦卡锡与道格拉斯·恩格特,麦卡锡开始研究用智能取代人类,而同一时代的恩格特开始研究机器智能扩展人类的能力。这两个阵营拥有各自独立的传统、价值观和优先顺序的技术圈子。
在这本书中,采用的大部分案例与科学家是来自美国的,可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基本围绕着美国进行。我看到了两个阵营(AI与IA)各自发展、各自风骚,一个阵营以麦卡锡(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肖克利、莫拉维克、谷歌(无人车)等为主;另一个阵营以恩格特、布鲁克斯、艾伦·凯、布雷纳、IBM、苹果(SIRI)等为主;先是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轰轰烈烈的人工智能狂潮,再是80年代遭遇的人工智能冬天令很多项目搁浅,又随着IBM的PC机、苹果PC的走入千家万户很多科学家转为智能增强阵营(例如卡普兰就是这样的转投者,他是第一批将人工智能带向商业化的人);到了如今,又开始出现AI的强势发展,如谷歌无人驾驶车等。小结来说,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计算机更多的是增强(IA)而非取代人类;而现在,随着视觉、语音和推理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始成熟,AI设计的可行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我们看到《最强大脑》中出现的吴恩达(现为百度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即来自谷歌,他是机器学习领域的顶尖专家,对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技术十分擅长,属于AI阵营。
现在何去何从?不仅要看AI与IA背后的经济账!如果AI能令产品低成本高收益它就有市场,如果IA更为人类所需要它就有市场。更重要的是工程师们的价值观与观点!幸好在冰冷的经济较量中还有人的温暖,以比尔·杜瓦尔、汤姆·格鲁伯、亚当·奇耶、特里·威诺格拉德和加里·布拉德斯基等人为代表的当代科学家已经开始有意选择“以人为本”(IA,增强智能)的设计,据说21世纪的前50年社会将作出艰难的决策,当AI还是IA的奇点临近,我更希望未来机器是我们的良伴,而非我们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