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琬琰
最近这几天一直处于失落的状态,也有开心的事情发生,但就是开心不起来,我总是长久的沉浸在这种状态里,愁云满目,思考未来。最近在想现在的信息这么通透无障碍,人跟人的交流简便到你一个消息过去,对方有可能不回复或者延迟回复,发消息的人已经完全没有期待收到消息的心情跟其他再丰富的表情,漠然的盯着手机,一条一条看去,再逐一回复,头一直低着,掩盖着眼里不清不楚的光,自言自语,陶醉其中。
回忆起高中、大学时候,与闺蜜,家人通信的日子。当收发室的老奶奶告诉我有信时,我都是怀着万分雀跃的心情去拆我的信,拆信之前的过程里我反复猜测着会是谁寄来的呢,都写了些什么,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到底能写些什么呢?这心情已然不亚于我现在收到淘宝快递时的心情,快递师傅对我说的几个简单的字,“有你的快递”,能让我兴奋老半天,直到目送快递师傅离开。而当我真的亲手拆开信之后才能停止这种迫不及待的激动。读完信后,这种情怀还不能完全褪去,开始思酿着如何回复,写的最多的就是跟闺蜜了,每次都能洋洋洒洒的写上好几篇信纸,不是词句华丽的故事,而是流水账一样的生活,今天干嘛,吃了什么,我最讨厌的二百五又做了什么更二百五的事情,哪个老师讲课讲的很棒,颜值也跟得上,我们班的哪个男生长的帅,哪个男生打球很酷,等等恶俗类的事情,然后去邮局寄出,直到她收到信之前的时间里,我都会想像她看到后开不开心,意不意外,哈哈,那时候真的就那么着迷,多么青春年少的样子。现在我们说起来,还有种小情侣的情感在里面,互相倾诉,有所期待,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带给我们很多莫名的鼓励与感动。信里的我们虽然都讲述着各自的喜怒哀乐,身边的牛叉大神和各种花样的二百五,以及自以为是的一些生活感悟,可是我们只有每年的寒暑假可以玩在一起,住在一起,我们在一个城市,不在一个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存在着这种不能改变的距离,而与信为伴的日子实在是维持的太短了,不是我们不想去维持,而是被手机彻底的替代了。大学期间有了手机后就陆续很少写信,毕竟手机是实时的,能更快的联系到对方,再加上真的谈了个男朋友,情感都转移到每月500条都不够的包月短信了,哪还有心思写信,书都没有好好念。
现在家里还存着那些珍贵的信件,信纸都已经发黄,可上面的文字依然还是清晰的,保持着我第一次看到它的姿态,整齐又端庄。我一直嘱咐妈妈替我好好保存,再回家的时候,我一定打开来好好读读,重温我们一起长大的旧时光,唤醒我脑海里写信时的心情和当年我们真挚的友谊。
如今手机已经完全的占据了我的生活,成为我生活中不得不缺的通信工具,出门可以不带钱,但不能不带手机,它似乎能连接起所有之前中断过的事情,包括前任及前前任男女朋友。即时的通讯手段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迅速快捷的信息通道一道道建立,你几乎没理由不知道点新闻热点,明星艳照,两会聚焦等,头条的地位也越来越不重要,什么都可以是头条,什么都能以头条的形式传播,扩散……一条接一条,更新速度快到前一条还没有完全消化就被后一条给上纲上线了,急切的在信息大潮里,纷扰葳蕤,永不停歇。
所以,我很想尝试能不用手机就不用手机,试试用写信的方式,与我的朋友们有更多的更深刻的交流。当然,这只是一种方式,一种稍微古老点的通讯方式,有人文情怀,也许还有伪文艺范,但重要的还是交流的宽度,方式就是一种载体,说不定寄出去百八十封,只能收到几封林欣点点的回信,这种失落感会不会比你发一条朋友圈,却没有一个人回复或点赞更加失落呢?
适合午睡的下午时光,我想起了闺蜜,想起了儿时简单,淳朴的日子,美好是后来才知道的,我对闺蜜说,我想写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