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部曲”,清华大学教授、当代实力派作家格非历经十余载写就,以极具穿透力的思考和叙事呈现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他以准确、睿智的语言,坚韧、优雅的思想,激发着我们对意义的思索和对人性的拷问。
《山河入梦》是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故事背景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江南。在我看来,一个十分晦涩的年代。如果说,第一部《人面桃花》所描述的时代中,革命前夕,破碎和幻灭打断了每个人人生的轨迹,苏醒和革命撑起了他们生活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那《山河入梦》所建立在的年代,建国初期,其实充满着迷茫。在这样的迷茫中,有人千仞无枝,有人长袖善舞,有人有鸿鹄之志,有人愿随波逐流,有人善,有人恶,有人似是“痴傻”,有人却显得那般“聪慧”。无论是这样那样的人,还是或喜或悲的事,都面临着对意义的探索与对人性的拷问,而我们也从这之间,看到了那个时代,也仿佛从那个时代的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生命。
本书中主要人物与《人面桃花》相衔接。陆秀米之子谭功达在新中国成为梅城县县长,在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中混杂了“桃花源”的梦想,而从上海流落到梅城的少女姚佩佩偶遇谭功达,成为了它的秘书。在个体无法抗拒的现实中,谭功达的雄心屡遭挫败;憧憬着纯美感情的姚佩佩,则被命运捉弄,沦为逃亡的嫌犯。谭功达被下放到“花家舍”后,发现自己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桃花源”已经在此实现;他与姚佩佩的爱情虽历经磨难,却劫数难逃,情节以心跳加速般的节奏展开……
一、迷雾中的人性
三部曲中的故事、人物,最打动人的,便是那种真实性:故事中随人物的理想、爱情都是模糊的和平凡的。无论是革命党人,还是一代英杰,无论是惊天动地,还是默默无闻,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迷茫的,也是利己的。我想,这是真实的人性,值得我们正视的人性。如今,我们在文学与影视作品中,接触到太多光鲜的、坚定的人格,我们沉浸其中,误以为生命自然如此,人性本应光辉。但其实不然,每个人的人生的历程,都是在迷雾中前行。
当从一个平凡的视角去看那些或不平凡的人物时,我们便会明白生活真实的模样。我们终将活在现实中,而非在幻想中。或许所有光辉伟大的选择都有自私的理由,而罪恶之初也或许并非黑暗,平凡本身,也是一种生命的幸运。
二、所谓《理想国》
谭功达对“桃花源”的想往不断,追求不止,但所有的设想和努力却也都无疾而终,而在故事的最后,他阴差阳错到了花家舍,一个所谓“桃花源”的地方。在花家舍,没有人会被安排工作,工作是一种巨大的荣誉,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享受这种荣誉。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长城”,依照着心目中花家舍未来可能的样子去忘我的工作。
在自己付出万分心思努力却依旧倒塌的桃花源前,谭功达被花家舍的民风纯朴、秩序井然所打动,仿佛自己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桃花源境在这里得以成功的实现。但谭功达也在一开始就发现,“为什么这里的人总显得郁郁寡欢?”,这样所谓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就是真正的理想国了吗?
我想起了前几天在一门数学课上老师提及的,当科学和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工智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还有什么是不可以被取代的,普遍得到接受的答案是数学和艺术。我不禁想到了早前的古希腊,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自然科学还未萌芽,更不谈技术,而当时哲学家所追求的,便是数学与艺术。
作者对花家舍的描述用的大部分都是正面的词汇,但字里行间不难读出其中暗含的淡淡讽刺的意味。显然,作者并不能够认同这样的桃花源,而我也不能够认同。如果按照一定规则和道德的模式的约束下塑造所有人,就像活泼灵动的小韶被送去学习,被去在模具中铸造,社会没有罪恶、没有冲突,看起来似乎是美好、和谐,可也失去了社会本身的活力和生命的活性。在我看来,真正的“理想国”并非千人一面,而是充满着差异性,有善有恶,有着一定的冲突和矛盾,而所谓理想,当体现于包容。就像数学和艺术所体现的那样,是丰富的,是质疑的,是不圆满的。
最后,我想借用狄更新《双城记》中的第一段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前途无量,同时也感到希望渺茫。我们一齐奔向天堂,我们全部都走向另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