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看了两次,第一次仅仅是抱着观赏的心态去看,看后不由得嘲笑珍妮父母的肤浅势力,憎恶大卫的不负责任、玩弄女人、庆幸珍妮及时醒悟并能亡羊补牢,但这些还不足以支撑我很好地解答出观影思考问题的答案,于是又点开来看了第二次,这一次,我全身心的与影片链接、用心去感受和体会,及时记录下剧中人物的重要话语和自己的感悟。
在父亲的眼中,女儿漂亮、聪明,父亲坚信女儿能用自己的漂亮美貌和聪明才智换得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而考上牛津大学并便是最好的通行证。于是父亲控制女儿的行为、限制女儿的爱好,把关女儿结交的“男朋友”,只有考上牛津大学才有意义,所有的一切都是为牛津服务。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感叹父亲的“远知卓见”,虽然不太同意他的行为做法,但却理解他望女成凤的良苦用心。女儿也很孝顺,虽然也对父亲限制自己听法语歌、练习大提琴、结交异性朋友等颇有微词,但只要是能帮助自己顺利地考入牛津大学的做法,她也是可以接受并且能遵照执行的。不过女儿没有深入地思考考入牛津大学对自己人生的真正意义,只是简单的理解为考入牛津就可以摆脱父亲的约束和管制,可以看想看的书、听喜欢的音乐、欣赏名画、看法国浪漫电影、可以去和学富五车的人交谈。
本以为这部影片是现今很多中国式家庭关于考大学的真实写照故事,但却由于大卫的出现粘合了父亲与女儿本质一致的价值观。大卫帅气、幽默、多金、大方,善于揣摩和迎合,而且出场的方式非常具有法式的罗曼蒂克,这满足了女儿一切的幻想,女儿很快就陷入了大卫精心为她编织的声色迷离的假象当中,听歌剧、去拍卖会、打扮时髦、出入高档餐厅、去巴黎旅行等,这一切都令女儿欣喜狂欢不已,并且如此贴合自己理解的考入牛津大学的真正意义,于是女儿迅速沉沦,仿佛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大卫就是那条通往自己想要生活的捷径。至此,女儿以为自己找寻到了自己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对艰苦无聊的学习和教书生活倍感厌恶,弄不清楚女人学习、丰盈自己的价值所在,并且质疑恩师和校长等女人的行为、教育价值。以为只要附庸在一位富有多金的男人身上,其他想要的一切就能唾手可得,就是实现理想生活的捷径。
于是,女儿轻易且决绝地放弃了自己的优异学业、抛弃了丰盈自己、探寻女性价值的机会,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判断和原则,认同了大卫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并且认为在没有认识大卫之前的生活一无是处、毫无意义。于是,她飞蛾扑火般地把投向了大卫的怀抱,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献给了大卫。而大卫是何许人也,在看到珍妮有可能通过朋友得知到他是有妇之夫的真相时,马上向珍妮求婚并订婚了,他想牢牢地控制并长期享用珍妮这碟美餐。可悲的是,珍妮的父母得知女儿的订婚对象是大卫后,表示女儿现在不是一定非要去牛津大学了,因为富有多金的大卫就是那个不用在牛津也能手到擒来的摇钱树、不用去牛津也能钓到的金龟婿。他们没有任何迟疑和阻拦,而是与珍妮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识,给予珍妮欣喜的支持与祝福,鼓励珍妮抛弃学业嫁给大卫,牢牢抓住这颗摇钱树。
而这看似欢喜、圆满的画面在四人同去订婚晚宴的路上,以珍妮发现大卫是有妇之夫的真相撕破了,珍妮伤心、失望却还对大卫抱有希望,希望大卫能主动去告诉父母、去跟自己的妻子摊牌并遵守订婚的约定,但大卫懦弱、决绝的撕下面具、绝尘而去给了珍妮一顿痛击,她却还心有不甘、不愿清醒,非要亲自验证大卫的有妇之夫身份后才想起埋怨父母的不作为、不阻挠,并且为自己沉迷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导致人生脱轨寻找借口和罪人。
庆幸的事,父亲因为对女儿的爱而及时醒悟,他卸下了伪装、放下了心中的执念,端着牛奶和饼干在女儿房门口说着忏悔之语。一向强势的父亲用温和的语言表露内心的愧疚,他跟女儿道歉,告诉女儿他的一生都生活在对于强烈恐惧(我理解是对于贫穷的恐惧)之中,他不希望女儿拥有同样的恐惧。他告诉女儿虽然他有机会揭穿大卫的虚伪面具,但他不愿去如此去做,他更愿意相信大卫就是他自己和女儿口中的所说的真实大卫,眼前的幻像就是真相。他勇敢地承担起导致女儿不幸的责任,他真心希望女儿能够重新振作起来,追求幸福。
珍妮如梦初醒,终于明白自己想要得到的生活没有捷径,一切都得靠自己脚踏实地的奋斗。通过自己的努力,她让老师和学校重新接纳了她,给了她她重振旗鼓的机会。当收到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平静地坐到楼梯上,内心欣喜不已,她终于通过努力实现了丢失的梦想,她为没有利用捷径而即将过上想要的生活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