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温泉小学 王映蕊
王绪溢博士在《数字时代的学与教》一书中指出:“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的确如此,这是从学习者角度思考的教学哲学,也是一套学生中心的教学心法。下面,我结合自己这个月上的一节课《饮湖上初晴后雨》来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收获。
10月15日上午,我试上《饮湖上初晴后雨》,在“想象画面,理解诗意”环节中,让学生理解“水光潋滟晴方好”,感受晴天西湖的美“刚刚好”后,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同时抛出了一个问题: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的西湖山水之中时,突然,天气发生了变化,此时,这一切的美景都笼罩在雨雾之中,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另外一幅景象。这时,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我预设了三个答案:1.失望 2.惊喜 3.其他,让学生用反馈器进行投票选择,随后挑人回答选择的理由。由于这个答案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并不能很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理由也说得不够充分。课后,王博士和叶老师建议我让学生自己来说诗人的心情,选项由学生来提供,然后再投票选择。后来上课时,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效果果然不同,学生提供的选项真实反映了学生当时的想法,而这才是真正贴近他们的选项。课堂上老师刻意的“无”,滋养了生成性课堂的肥沃土壤,使学生的“有”了持续不断产出学习素材的机会,学习才能得以生长茁壮。
试上时,我还是很爱讲,课中有不少的小问题的问答,王博士建议我将问题进行整合,设计一两个贯穿整节课的大问题。“少才是多”课堂上老师占用的时间要少,说话要少,提示要少,这些空出来的时间让学生以合作、思考、研讨等来填补。
整节课,我的教学节奏比较快,总想把自己原先预设的内容和环节一个个完成,有些环节蜻蜓点水,没有根据学生的现场生成深挖下去,学生没有沉浸在古诗中,后面的有感情朗读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慢才会快”,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朗读、思考、研讨,学生的有感情朗读才会水到渠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堂教学中,我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说太多,不要给太多,不要想着要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