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 赚信息差,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机会。
每一群目标人群,都有他们需要的知识和认知。
最近发现有几块:教创业赚钱的,教职场升职的,教带娃的,教表达的……
他们是怎么讲课的?
内容其实都是书上的内容,只是他们不会告诉你是哪一本书,然后将多本书的内容串讲一遍,就变成了一个体系。
而实际上,这个体系是有缺陷的。
为什么这么说?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记住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而真正的知识海洋是无限的。尤其是爆发式增长知识的年代里,更成体系的知识其实都在一本一本的书籍上面。
而很多课程,为什么可以卖几千块的价格?一本书只有几十块?数百倍的价格。
他们卖的一个是信息差,一个是认知差。收智商税。
什么意思,一个是从书里面读到的信息或者案例,整理好然后通过互联网新手段可以批发卖,而且客单价远远超过书籍。与此同时,获得的利润也远远超过书籍。
认知差,就是读书读的多的,认知到了很多商业知识和规律,而读书少的都是在被收割。
简单来说,就是原来可以更低成本的,更高质量的学习的。缺因为之前偷的懒,没有好好看书、写作、表达、演讲。后来就要交学费给别人去学习。然而交了学费,如果还是没有好好学习,没有写作表达演练。结果还是一样的。
本质上,就是勤奋者在赚懒惰者的钱。
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各个领域的作者,将可行性高的方法记录在书籍里面了。
为什么大家都不去通过看书学习来解决问题呢?
因为大家存在认知的问题。
我身边就有一些人,认为读书只是读死书,没多少用处。其实那是受到了一些历史原因的影响。在很久以前,读小学、读初中的知识很多没能真正在生活总学以致用,没有一个成功的体验。导致了对知识有偏见,认为知识没有什么帮助。甚至,在读大学或者大专的时候,学到的知识,也没能在后来的工作或者生活中学以致用。更加加深了,一个学了知识,没用的这种印象。
知识的应用,是需要对应使用的场景。很多时候,都是在场景中学习。
举个例子,很多学习工商管理的学生,一毕业的时候,没有机会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这个时候,他们学习的知识就没能对应上使用场景。
很重要的一个认知是 知识学了如果不用,不经常复习,不练习,大脑就会认为这个知识没有用。为了让大脑更高效,自动清理垃圾,自动遗忘。
但实际上,在真正的企业管理的场景下面,工商管理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撑。
他不是没有用的,而是还没有争取到机会使用,就被大脑误判,被误删。
非常的可惜。因为知识的学习,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学习到的。但是由于后面种种原因,就浪费掉了。
举个例子,有些人,大学四年学了很多知识。但是工作却换了一个方向,后来知识被遗忘了,这里面的学习专业方向知识的时间、精力就有很大部分被浪费掉了。
人生何其短暂,浪费了,也就是没有了。
我时刻提醒自己,我自己有思维的盲区,我自己有偏见,我有很多不知道的信息。
与此同时,我知道的很多重要信息,总是不经意的被我忘记了。所以我个人的决策总是伴随着,不完备的信息风险。
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收集足够的信息,提高决策质量。另外,我们还要关注 无意视盲的情况,也就是收集信息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他的方面。诸如,时间成本问题,未来的发展问题。
有时候,为了未来的发展,有些决策不仅仅需要自己做,更需要同伴来做决策。培养身边的人,更聪明的做决策,至关重要!!!
只有身边的人决策质量更高的时候,个人的时间才会更加自由。因为很多事情可以放心的交付给他人去处理。
我需要更多的作为一个引导他们思考、引导他人自我决策能力的引导人。也就是思考的教练,学会思考,这个是我发现很多人都欠缺的能力。
更稀缺的是,能引导别人思考的人。能启发别人思考的人,是非常非常少的。
大家都忙于处理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因为缺乏思考的深度,处理问题总是停留在治标不治本的层面上,然后问题总是复发,而且问题越积累越多。最终,忙于灭火的人生,更加没有时间和精力停下来思考和复盘。
如果将事情用时间紧急程度,与事情是否重要的维度来划分,我们可以获得一张很有意思的图:
很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是很多的,这些事代表了未来我们的成长、未来我们的结果。这一块值得我们真正的付出努力,付出关注。
与此同时,如果我们长期不重点的去解决,那么他们就会变成:很重要很紧急的情况。
举个例子,学习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在该学习的时候,没有认真努力的学习。随着时间的转移,到了工作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需要用到某个知识,就会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尤其是,这个知识可能决定着升职、涨薪、发财等等十分有利益的情况的时候。
有些至关重要的知识,如果不迈出一些脚步,永远都没有机会接触到。
知识的获取、运用都不算最难。最难的是自己打破自己的圈子,打破自己的信念,打破自己的一些条条框框。
到底什么是原则?到底什么是信念?
到底什么是力量?
现在,我认为知识是极具力量的。
无论是医生、律师、银行家、程序员、企业家等等各种专家,他们物质生活的基础,都离不开他们获取到的专业知识和认知。
通过变卖稀缺知识,他们可以获得充足的生存资源。
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很多人以为,只要有了一笔钱,就能很容易的赚到更多的钱。
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因为存在很多商业知识的认知差。
假设我现在给你100万,你真的知道如何能将这笔钱,变成更多的钱吗?会不会遇到通货膨胀问题?会不会遇到税务问题?会不会被其他人骗走?
……
钱是怎么来的?钱是如何流转的?
打工真的是打工吗?
不是的,本质上打工是一种交易,一种买卖。
打工者通过签订一个劳动合同,将自己相对值钱的资源,诸如时间、注意力、知识、精力、认知等打包卖给了公司。
公司则为获取这些资源,每个月付出一笔费用(薪资)。
有时候,市场行情很好。公司愿意付出更多的费用,来购买个人的某个知识(智慧)资源。例如,现在智能汽车行情好,所以拥有智能汽车相关知识的人,能获得高于市场水平的薪水。
有时候,市场行情不好。公司选择裁员。也就是终止这笔交易了。因为员工的知识(智慧)资源,变卖的时候,卖不到一个更好的价钱了。公司没有利润空间了。
每个人都有一手资源,他自己做决策,将自己的这一手资源卖给某个公司。某个公司,通过打包销售(套餐的形式)卖给了下家(某家公司或者某些个人)。这个时候,如果下家能专卖给下家,则他就能赚钱。如果他是价值链的最后一环,那么他就是接盘侠。
这个价值一直在流转,不断的流转,直到最后的接盘侠不能再转动的时候。
于是开始了新的资源流转。
通常,接盘侠是谁?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消费者。
如果没有足够的认知,那么大概率消费者就是之前的打工人。
也就是,打工人把自己的资源卖掉了,最终却买回来了更高价的资源产品。
这个时候,也不算是特别亏损。只是,经过其他环节的层层分润分利益。最终是打工人大幅度亏损。
也就是说,打工人把资源卖出去,却又买回来加价后的资源。但是卖出去的价格很低,买回来的价格很高。于是就造成了,越来越穷的一个局面。
我们经常见到,有很多的专家,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虽然赚的钱看似变多了。但实际上生活质量没有显著上升,与此同时,同批的一些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说白了,其实打工也是一种生意。只是,这个生意,到最后,做亏损了。
那么更聪明的人是怎么做生意的呢?
就是做下家。比如买了打工人,转手卖给下家,因为买卖的速度快,且设计好了足够的利润。资源的积累很快,财富积累的很快。
或者做下家的下家,也是一样的逻辑,只要加上利润,转手给下家,就能获得利润。
以此类推,只有最后的接盘侠是亏损的。
这个和金融里面的,庞氏骗局是大同小异的。
生意人、老板、企业家。
打工是将自己天生的资源,和后天的资源(知识智慧)出卖。
生意人是将一些其他的资源出卖。
老板则是将一些打工人的资源出卖。
企业家则是资源整合,为社会创造贡献和价值。很多企业家,是从生意人进化到老板,最后进化到企业家。
还有一类人是投资人。
这类人掌握了一些核心的关键资源,通过分配资源来获得超额回报。
正常来说,如果一个打工人,学习知识的速度很快,有机会成长到企业家的程度。
也就是高级打工人。变卖的还是知识,但是回报已经大不相同。因为,他们有了公司资源的加持,获得了一些无形资源。
这些无形的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品牌、名气、网红流量、粉丝、社会地位等等。
如何做一个聪明的打工人?
从一开始打工,就要求拿公司股份。获取公司未来的收益机会,即将自己的成长和公司的成长绑定,将公司的收益和自己的收益绑定。
这个时候,自己就可以获得伴随着时间的迁移,公司价值的成长的时候,回报资源给到个人。这样就打破了打工人恶性循环的怪圈。
换位思考,打工人一开始没有足够的谈判优势。因为打工人拥有的资源,与公司拥有的资源不对等。
这个时候,其实打工人可以选择一个以退为进的方式,即设定一个尝试期。
例如,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如果能做到贡献什么价值的程度,就兑现公司的承诺,获得股份股权。
这样的尝试,其实公司和打工人双方都能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