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孙燕姿的歌里面有一句,数数钞票永远都比标签少。虽然有些戏谑,但却是道出了在现实社会中随意贴标签的现象。
标签,在社会学上也叫做“刻板印象”。它使我们提到某些人或事物时,会浮现出一些景象,尽管那些十分具有概括性的景象不一定是真的。
不是说标签不好,标签的好处在于,在某种程度上,它使我们“可以理所当然地行事”。试想,如果我们每遇见一个人便要重新对我们的世界观进行归类,岂不麻烦?
而是说标签用多了,我们就会天真地以为那个群体完完全全就是我们说的想的那个样子了。于是当我们面对那个群体中的一份子时,甚至会因此而忽视他们个体的差异,这样对那些个体不公平。
这甚至不止是对待个体的不公平,还可能是对待整个群体的不公平。当你把这个群体的某个看上去特别显著的特点归纳为这个群体的特性时,其实是一种有失偏颇。比如媒体提起男同性恋时就会提起艾滋病,但科学证明其实通过同性恋而感染艾滋病的比例相比其他途径其实是很低很低的。但我们还是会看到那些宣传抵御艾滋病的广告看到男同模特的身影(此处应有图)。
可怕的是,我们给那些人贴上标签并且将这些标签铭记在心的时候,我们有时甚至并没有真正接触过这些人。比如很多人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印象在于他们"很喜欢自杀"(我在一节心理课分享上听过很多人的回答都是这样)但他们其实不知道并不能用喜欢这个词来形容,因为抑郁症患者在某个阶段发现自己不能活下去的原因是他们发现活着这件事情对他们来说太难了,所以当他们不能承受时,他们可以说是“被迫”选择了自杀。他们只是从那些只言片语的报道中提炼出来他们的刻板印象然后理所当然。他们甚至没有接触过一个抑郁症患者,或者就此查证过。(请不要跟我讲你查过百度,近来觉得百度真是垃圾的很)
更可怕的是,你会发现有时候标签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当他们遇到了一个,两个甚至是一群不符合他们的刻板印象的人时,他们仍会坚持他们的刻板印象不变。这时候标签现象就演变成了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偏见了。我并不太了解偏见,但我知道它会带来很多很可怕的东西比如无缘无故的仇视,它甚至可以杀人于无形。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真正接触到那些被社会贴上标签的群体前,不要提前就戴上有色眼镜,还是要保持一定的客观性。并且就像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说的那样,记得随时修改我们的人生地图,不然你可能会变成一个人未老心已衰的老古板,心中充满狭隘又无趣的偏见。
最后,以看见序言一开始柴静的话结尾。
略说标签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