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读书笔记(四)
1月20号期末考试结束,终于有更多宽裕的时间读书了,本周几乎每天能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泡在书本里,慢慢爱上了读书,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虽然有时有的语句,语段读不懂,但是坚持反复读,还是有了很多收获,与吴老师书中提到的很多名师名家相比,深深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与无知,也深深明白了,教育者必须提升精神内涵,必须为自己掘一口井。
本周阅读了书本的最后六章,79页到219页。第六章《写学生故事》,第七章《写读后记》,第八章《创作教育类文学作品》,第九章《写教育评论》,第十章《给报刊投稿》,第十一章《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核》。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写读书笔记:
第一、有哲理性、思想性的语录
第二、典型故事、重要的理论知识
2022年读书笔记
第六章《写学生故事》
25、很多教师恐惧课堂,说到底是搞不定课堂管理,所以教师实际上人人都面临着融洽师生关系、研究学生、与学生有效沟通的问题,而写学生故事,就让教师有了抓手、切入点。通过写学生故事,促进教师深入“发现”学生和沉淀思考,提升德育自觉,以及育人的智慧和能力。
26、写学生故事,有助于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指导者,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27、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要达到教育者既定的一些目标,但其目标核心却是受教育者的成长与改变,让受教育者学会自律、自省、自我教育。
28、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都是在追求教育者内在的变化。
29、教育看中“过程”的意义,即关注受教育者的学习感受与体验。也就是说,教育过程即教育目的。
30、教育引导学生,有三个层面的工作内容:
(1)了解学生。老师的话语和行动想要与学生的喜怒哀乐、成长困惑产生“共振”,观察、了解学生是前提与保障。
(2)懂得学生了,才能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和环境,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指导——也就是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
(3)教育学生,说教是一种方法;管理手段的运用是一种方法;创造情境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和发现,也是一种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育问题,教育方法和实施策略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31、真正优秀的班主任不会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尽管学校的管理与评价有时会掣肘,他还是会尽力去帮助学生学会适应,创造机会去舒展那些被压抑的学生灵性,让他们的天赋得以显扬。
32、优秀班主任的内在品质有共通之处,比如好学、有同理心、懂得自省、乐观等。
33、优秀班主任:一是“思考教育”,二是“研究学生”。
34、写学生故事,着力于两点:思考教育,反思自我;研究学生,反思方法。
35、“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36、坏教育,假教育的孕检不懂惨案。周江波“8.19”安阳公交车血案。2013年8月19日下午,周江波在安阳市的公交车上,持刀行凶,致使3人死亡、12人受伤。2014年3月,周江波被执行死刑。
第七章《写读后记》
37、不动笔墨不读书。
38、读书的两个观点:第一,信任书籍,不被动读书,不再让别人替自己读书,不再读“二手书”。第二,对读书作出规划,有目的地读书,告别无明确目的、无选择、随性的阅读。
39、播下一个信念,得到一种行为,养成一个习惯,涵养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40、陶行知先生说:“书是一种工具”。
41、“书读多遍”的真实含义:你在不同时期,同一本书带给你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需要“书读多遍”。——生活经历丰富了,人生积淀厚实了,你才能从同一文本中捕捉到更多的东西。
42、不要每天只是挑水,而要为自己掘一口井。围绕教材解读多读书,教师就是在为自己掘一口井。
43、教师规划阅读:(一)独立解读教材,做好教学设计;(二)构建自己的好课堂;(三)确立自己的教育理念;(四)做足教学的“战略储备”;(五)让自己有能力赢得学生。
44、作为一名教师,你必须选择精彩地活着,除此,你别无选择。当你踏上教育这方圣土时,生活已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还有更多的生命因为你而受到影响……教育的色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生命的色彩。
45、教师应建立这样一种教育信念:以自己生命的完整与幸福来面对教学,用享受课堂、追求自由的态度影响学生。
46、“赢得学生”有两层意思,一是能与学生融洽相处,有不错的师生关系;二是能带给学生好教育、受益终身的教育,赢得学生的尊敬之心。
47、老师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度过美妙而躁动的青春期,他们会感激老师一辈子!
48、牛不喝水强按头,只会让牛愤怒。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有人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秘密就在师生关系中,然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也存在知与行的脱节。
49、读书笔记分两类:一类是摘录笔记;二类是提要与心得笔记。
50、不读通透不成文章。
第八章《创作教育类文学作品》
51、作家阿来说,写作首先带给他的是“巩固自己的内心”,并不是试图去教育他人,“文学是潜移默化的感染,用自己的内心的坚定去感染,而不是用一些漂亮的说辞”。
52、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53、教师不断成长,但“永远也长不大”,就一定会成为一名好老师。保持一颗童心,就是不虚伪,少算计,不为名利而放弃内心保有的真善美;保持一颗童心,就是能够时时处处不忘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周遭、想问题;保持一颗童心,也意味着不管年纪多大却依然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愿望,对未来充满想象与热情。
54、教学得适合孩子,而不是让孩子适应自己。
55、今天得的教育成效决定明天的社会状况。
56、理科教师不能只是帮助学生应试,还要让学生学习“活”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与探究方法,具备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不盲从、独立思考与判断的科学精神,这样才对得起肩上“教书育人的责任。
57、怎样写教育随笔?(1)对于所见所闻,尽力“还原”,不露声色地把读者带进自己所感动的那个“现场”——让读者如同在自己身边,听己所听,见己所见,共鸣内心所言。(2)固定时间让自己坐下来写,哪怕是挤牙膏似的。也得坚持,积极捕捉一丝丝灵感。(3)对接讲话,丰厚内容与思想,把自己每天的“所思要讲”变成教育“美文”作品。
58、作为教师,心灵的眼睛需要要努力睁开,追求“诗意地栖居”。
第九章《写教育评论》
59、教师写教育评论的三个益处:(1)促进思考,磨砺观察和思考的敏锐度。(2)增进教育理解,对教育的基本问题开始有自己的见解。(3)锤炼语言,让表达精练、准确,有逻辑。
60、浙江师范大学刘尧教授认为,教育科学是由教育理论、教育史和教育评论三大部分组成。教育理论回答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教育史回答历史上教育做过什么,还能做些什么;教育评论则回答教育做得怎么样,应该怎么做。
61、教育评论写作关键:(1)发掘与言说教育“真”问题;(2)有条理,讲逻辑;(3)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和积极情感;
62、激励学生应遵循几个原则:激励应针对学生积极的行为,激励应蕴含积极的价值导向,激励应契合学生的心里需求,学生可以拥有多样的激励方式选择权。
63、学生的发展、成长基于他自己的选择与努力,外在的激励是要激发起他对自己负责的意识。
64、没有理想,何来思想?没有情怀,何来理想?没有热爱,何来情怀?
65、教育评论是专业评论,要体现专业水准;专业评论,要输出有价值的观点信息,其背后支撑的是专业知识与精神,是教师的思想与热情。
第十章《给报刊投稿》
66、阅读是伴随着思维活动而进行的,无思维则无阅读。
67、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能够把自己成功的教育实践用文字鲜活地呈现出来,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文章就有发表的价值,就能在众多的来稿当中让编辑眼前一亮。
68、投稿建议:从阅读与熟悉报刊开始学习投稿,发表不是最终的目的,学习投稿方法和礼仪。
第十章《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核》
69、无数实践已经证明,专注于做事本身和自我提升所带来的成功,才影响深远。
70、教师专业成长的纬度:(一)成为有教育信念的教师;(二)精熟专业技能;(三)教师的专业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四)积极走向“自我认同”。
71、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优化,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使之更宜于学生接受、理解,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脑筋转动起来。做到寓教于乐,淡化学习过程的枯燥、辛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内容的有趣、有用,从而愿意自主地学、砖研着学。
72、激励、评价、指导,是调整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途径,做好了,就能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对未来充满期待和信心,动力满满。
73、激励,不单单是我语言赞扬,在教学中,还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展示闪光的舞台、锻炼能力的平台;评价和指导学生,要坚持“长善就失”的原则——用心发现学生的特点、长处,激发动力,“捎带着”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74、教师的“自我认同”,首先是“职业认同”,即发自内心地愿意把人生安放于课堂和学生教育,把“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教育人”作为追求目标,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探索,都围绕成就学生、解放自我、提升与愉悦自我来展开。
75、成长是化解自己(教育)生活不如意的唯一可行途径。
76、面向未来的教师成长要重视什么:第一,学习习惯、学习精神的培养;第二,整合学习资源的能力;第三,未来将突显教师的几个身份角色:分享者,激励者,陪伴着。
77、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励与引导学生去体悟学习的乐趣,树立人生目标,增强学习自主性,学会自我调整……这是教师特别重要的一个使命。这也是需要投入情感和智慧的工作。
78、教师需要适时地与学生分享自己对学习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促进学生完成社会化
79、教师要有意识地学习、积累,做学生的学习导师、人生导师。
80、智慧的、有所成就的教师都是能够不断赋予自己职业新的价值追求、新的意义使命的人。
81、不管是未来,还是当下,教育都是围绕“人”展开的事业。
82、教师应当更像“人”!这大概就是教师成长永恒的起点与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