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是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丛书中唯一一本介绍心理学的读本,全书用非常简单而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大致介绍了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些概念以及知识。
全书的脉络十分清晰,它分为十个部分,除去头尾两个部分外,其他八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心理学最核心的八个领域:1、知觉;2学习和记忆;3思维、推理和沟通;4、动机和情绪;5、发展心理学;6、个体差异;7、变态心理学;8、社会心理学。
通读本书大约需要花5个小时,如果你并没有这么多时间,那下面这个读书笔记可能会对你有帮助,我将本书中最关键的28个知识点罗列如下(括号中的内容为我自己的理解):
1、心理学的定义:研究精神生活的科学(心理学的关键,在于它是一门科学,这决定了研究心理学的方法和研究其他科学的方法是类似的,但由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精神生活,所以其研究难度比物理、化学等更大)
2、知觉并不仅是被动地从感官获取信息,而且是一个主动地构建过程,我们最终获得的知觉,是一个感官刺激和解释的结合体。(所以我们自认为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世界,是客观的,但事实上,这些信息在形成过程中已经经过大脑的主观加工,这种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感受器官和思维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
3、感官不仅仅决定于感觉能力,也和感觉过程和决策过程有关,同时动态环境下感官会更加灵敏。
4、我们对被感知事物的内在加工往往会受到我们自身的期望和原有的认知影响(如饿了的人看到食物时会不自觉地认为食物的亮度更高,自卑的人往往认为周围人的笑脸带有嘲讽的含义),而我们的期望和认知是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调整和改变的(比如你想在人群中认出你的朋友,如果你的朋友平时留胡子,那你就会自动过滤掉没留胡子的人,但如果碰巧你的朋友这次剃了胡子,那你对你朋友的期望就会自动调整,在下次的辨认过程中,你会把没留胡子这个选项添加到你的筛选机制中)
5、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并不是完全客观的,而是客观+主观综合在一起的产物。这是因为:a、我们的感觉器官本身就不是客观的(如我们的视觉只能接受可见光波段,我们的听觉也只能接受一个非常窄的振动频率)b、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生理学机制决定了我们本能的要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这个加工过程牵涉到主观性
6、学习通过在大脑中建立新的联结而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一直保持学习,可以增加大脑中神经元的联结,从而增加大脑结构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随着联结的不断增加,呈现指数级别的能力跃升,这可以解释缓慢的学习积累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这也从生理机制上再一次论证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7、学习的三种方式:条件反射性的学习(巴普洛夫的试验),着了学习强调强化的作用,旨在通过操作性条件去鼓励或者惩罚某种行为,已达到形成反射的效果;观察学习,是通过模仿和观察他人进行学习;顿悟学习,目前暂不清楚机制。
8、学习和记忆与认知一样,也是主动的、构建性的过程。记忆往往是不准确的,但正是因为这种不准确,可以为我们有限的存储空间腾出位置来存放真正重要的东西(比如某件事情的意义以及某些细节,可以说,记忆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样东西,我们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编码和检索系统,对经历过的事物进行储存,并以最“经济”的方式存储,有时候这些记忆是互相联系的,也是为了节省存储空间,同时便于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及时调用)
9、思维的基础是概念,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强弱,部分反映在他对于概念的使用(如儿童只能理解蔬菜、水果等具象化的概念,但是成年人可以使用才干、智慧等抽象化的概念,概念的抽象程度越高,需要的思维能力就越深,哲学家就是思考最抽象概念的一群人,抽象到极致,就回归到一元论和二元论的终极问题)。
10、下意识可以提高思维效率,我们在很多时候的行为或者决策往往是通过下意识完成的。下意识与有意识的思考综合起来,才成为思维(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只认为清醒地有意识地思考才是思维,这个观点是非常片面的,他们忽略的潜意识或下意识的重要性)
11、推理分为演绎、归纳和辩证。推理过程往往会受到思维的干扰从而产生不和逻辑的偏差,比如我们常常倾向于增强自身已有信念而不想接受与他们对立的信念,我们倾向于寻找用于证明自身已有信念的证据而忽视反对我们信念的证据,有些时候我们的推理还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变得不客观
12、功能固着,或者思维定势,将影响一个人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在儿童阶段,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即反功能固着的倾向,鼓励儿童通过对事物功能的发散性思考,来鼓励创造性
13、不同的语言,会影响心智技能,如汉语天然的让中国儿童的数学能力强于英语世界的儿童,仅仅因为汉语中对数字的描述天然的以十进制展开,而英语没有。
14、完全的清醒思考和完全的心不在焉、顺其自然都不是合格的思考者,一个人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应该做到在心不在焉和集中精力中间找到一种平衡(这种能力,使我们远远超过机器)
15、在心理学中,动机和情绪是类似的概念,因为他们的内涵,都是驱使我们行动的原因。动机分为初级动机(基本生理需求)和次级动机(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上高于初级需求的另外四中需求)
16、关于人的动机,有两个截然相反、在学界不停争论的理论。内平衡驱力理论:我们总是倾向于保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不变,一旦偏离平衡,我们就会采取行动来恢复平衡(比如进食行为的驱动力,源自于饥饿这种不平衡状态)。目标理论:某人的目标就是这个人的动机(这个理论本身不重要,但其研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结论,比如制定的目标越高,人们的表现越好;目标越难达到,人们就会越努力去实现目标,从而表现得更加优秀)。
17、情绪是一种原始而复杂的心理状态。由于大脑构造的原因,信息在进入大脑认知中心前,会先经过边缘系统(也就是负责情绪的组织),所以我们对外界的认知往往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我们要做的,是利用理性对这些情绪进行抑制,而不是投降(完全受情绪摆布)
18、痛苦和不安的学生难以正常学习,因为他们的情绪被高度激发,减轻他们的痛苦比加强教学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潜力。
19、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随着年龄增大而发生的心里上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伴随一个人终身的。它的研究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回答:1、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一个阶段展开的还是连续展开的(关于这个问题,就牵涉到一个更加实际的问题,即我们成长过程中,是否有所谓的关键期?目前的结论是,有的,而且这些关节时期大部分在婴儿期)2、人的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决定还是环境决定(目前的结论是,两者共同决定)
20、婴幼儿时期得到父母更多关爱的人往往在未来表现更好(缺乏关爱的婴儿往往更容易在今后患上精神疾病)
21、人们往往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比如认为年纪大记忆力不好,但事实上的情况往往是,人们预期自己的记忆力会变差,所以就不努力去记忆,于是发现记忆东西越来越难。(这个结论告诉我们,心理预期往往会影响结果,正向的预期会带来正向的结果,所以心态真的特别重要)
22、智商并不能很好预测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水平,因为后天的努力、上进心等因素是决定成功的关键。
2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整个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当有他人在场时,会对一个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这称为社会助长。这里面着重研究领导、从众、服从和偏见四种现象。
24、观众效应:有外人在场时,你的工作速度会加快
25、领导:没有天生的领袖,只有与环境相匹配的领袖(指的是,一个人的领导能力要与所处的群体环境相匹配,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26、从众:群体压力可能会改变你自身的观点和行为,而且很多时候你是不自知的。(这点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而理性的头脑,千万不要随便向主流屈服)
27、服从:我们服从权威的意愿往往超过我们自身的估计(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二战时部分士兵会做出惨绝人寰的恐怖行径,他们只是简单的服从了他们的上级而已)
28、偏见:往往存在于不够灵活和比较专制的人格中,增加杰出、减少隔离可以缓解偏见。
总结: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目前很多的理论都还不够成熟,但这并没有妨碍其在近一百年里对人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心理学也是一门涉及面及其广泛的科学,它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每一个生命阶段,所以学一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