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本文分享书中关于“提高爱的质量”的内容。
爱是本能,每一个家长无疑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要怎么爱,却不见得人人都真的懂。要理解如何提高爱的质量,首先要清楚家长不可能帮助孩子一辈子,家长对孩子最大的“帮助”就是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做;而家长要做的是“有耐心”,允许孩子把事情做得一团糟。但事实上,大部分家长要么会在孩子把事情搞砸时大发雷霆,责怪孩子“不听话”,要么就为了不让孩子出错而大包大揽。
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要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这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就一个孩子来说,他内心自信平和,比谨小慎微重要;凡事有好奇心,比凡事不出错重要;他有自我选择的勇气,比选择正确更重要。
培养一个完全“听话”的孩子是件可悲的事,当一个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处处循规蹈矩时,那不是教育成果,是生命中隐伏的久远的悲伤。
孩子从来没有错,只有不成熟。用“犯错误”来评价孩子的某种行为,本身已是错误;以强制的方式要孩子符合成人要求,更是错上加错。
尹建莉老师认为,家长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家长口头讲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
“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同样,大包大揽其实也不是高质量的爱。
如果总是怕孩子有什么考虑不周,大人就全部替他考虑了,一点不落地盯着他,从眼前看是在帮他,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帮孩子的倒忙。
在我小时候,我的妈妈喜欢给我讲她自己踩过的坑,她总说,这些弯路我走过了,现在讲给你听,就是希望你能吸取教训,不要再走一次。然而事实是,尽管我听了她的故事,但在遇到具体情况时,我仍难免会犯下和她当年一样的错,同样的坑再踩一遍,同样的弯路再绕一次,有了教训,才能领悟到问题。
我们当然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孩子,但同时一定要有耐心等待他经历并成长,甚至要故意给他制造一些机会让他尝点不用心的苦头。只要孩子有自尊自爱的心态,有足够多的经历,该学会的他都能学会,该注意的他都会注意到。
同时,家长一定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他们之所以会犯错误,那只是因为年龄尚幼。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家长实在没有必要着急给孩子“纠错”,而是要通过不断的认可,给他们树立自信,同时学会宽容和尊重。
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
一个被认可的孩子,他做人做事的态度是真诚的,他不必遵守一些不自然的规则和戒条,因此不需要过虚假的生活。
那些真正幸福快乐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在生活中获得了尊重,所以他学会了尊重,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他在生活中体味了宽容,他就不会小肚鸡肠、颐指气使、心胸狭隘;他在生活中很少受到干涉,所以他拒绝干涉,不要别人干涉,也不去干涉别人;他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他就获得了把控自己的力量,不被坏习惯操纵,有力量选择健康的东西。
有的家长会担心,事事处处顺着孩子,或者对错误不进行管教,是溺爱孩子,会让孩子变得骄纵跋扈。这里其实需要区分清楚“爱”和“溺爱”。
爱”和“溺爱”表面看来有共同要素,事实上它们不是一种东西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东西。“爱”必定包含着自由,而所谓“溺爱”,则是披着爱的外衣的“过度管制”——过度管制的出发点可能是爱,但结果是走到了爱的反面。
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孩子再多也不会把孩子爱坏了。
家长们不要吝啬自己的爱,真诚地,全心全意地,全然接纳不带任何条件地去爱自己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