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的眼中,帝王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威望,在我国夏商周时期,诸侯王子为了抢夺皇位可谓是费尽心思、机关算尽。
其中最为著名的算得上是雍正皇帝胤禛了,据史书里记载,他的性格多变、隐忍。相传在他年轻的时候,因为喜怒形于色曾被自己的父亲呵斥过,从那之后,他就时刻谨言慎行,甚至到了每说一句话之前都要想一下这句话该不该说。
他在我心中是可怜的,是孤寂的。皇上为何称为寡人,就是因为 他的一生是可怜的、孤寂的,他不相信任何人,任何人也不相信他,一辈子猜疑他人对自己是否真心,在痛苦的边缘苦苦挣扎。
胤禛从的生母在生他的时候,地位卑贱,为了给皇子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自他出生后就被抱走,养在了贵妃那里。
贵妃一直将他视如己出,所以他的生活一直都是幸福快乐着的。可是好景不长,这样幸福的生活也只维持了11年,贵妃病死,他回到了亲娘——德妃的身边。
这时德妃已经为他的父亲诞下了第二个儿子,而当他满怀欣喜想得到疼爱的时候,他的母亲对他始终是淡淡的。
登基后的胤禛极尽侮辱之能,将他夺嫡竞争失败的弟弟改名为满语的“猪”和“狗”。在给他呈上的奏折里批注时也是写满了肮脏、晦暗的词语。
后来有幸看到了斯蒂芬妮斯蒂尓写的《給內心的小孩找个家》,这是一本号称几乎能解决所有心理问题的钥匙的书。
我翻开书开始探究,胤禛成年后敏感、多疑、多变的性格是不是和他尚处于小孩阶段所遇到的事情有联系呢?
其实在每一个成年人的心里,都潜藏着他过往的记忆。
童年的经历会形成一种信念,积淀在潜意识里,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感受、感知和行为。
成年后的我们可能会无意识地就会触碰到这些过往的伤痛,可是导火索或许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件小事情。就如乾隆皇帝遇到一个大臣对他下达的指令没有立即去执行,于是他就会心生怨念,甚至在对方还不知情的情况下便大起杀机。
每个人都有四种基本心理需求:
关系需求
独立和控制需求
快乐需求
自我价值及认知度需求
当我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我们会怀疑自己,甚至是怀疑人生。《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里,作者指出:
特别是在年少时期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重视和理解,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会采取一切手段,做更多的事情来弥补自己缺失的东西。
在乾隆回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身边的时候,没有得到应有的情感满足,因为他母亲将所有的爱意都倾注在了自己的弟弟身上。所以他长大之后极尽所能得去获取权利,来彰显自己的能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看来,其实一个孩子的成长,主要的奠基期都在童年的时。希望那个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的、当时父母没有给到自己足够关心和爱护的孩子在长大后,能够拥抱自己内心的阴影小孩,做一个健康快乐的阳光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