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写作,在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里这样写道:"你要躲开那些普遍的题材,而归依于你自己日常生活呈现给你的事物;你描写你的悲哀与愿望,流逝的思想与对于某一种美的信念——用深幽、寂静、谦虚的真诚描写这一切,用你周围的事物、梦中的图影、回忆中的对象表现自己。"
看起来,对于写作的初习者,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似乎相对有把握些,但若要写出真正属于你特定的味道,靠浅表式的日常观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那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如果是大家都司空见惯、一览无余的东西,于自己和旁人也就不能产生更多的启发。
因此,一个写作者,或者说任意一个想要更透彻地了解自己、他人与世间万事万物的个体,还需要有意识地深入自己真实、繁复的生活。
在其中,两部分的你同时发生着作用,一部分善加观察,带着理性、客观的视角,一部分则善加融入,以感性、同理之心。
2。
通常,无意识的、浮游于表层的生活总是来得容易。一切都像浮光掠影,仿佛经历了很多很多,说了很多话,做了很多事,匆匆忙忙、挤挤挨挨,有一种主动填满自己的充实感。
这样的感觉也总是消失得快,一旦停下来,白开水般的无滋无味便会幽灵般四处游窜,使你生出乏味与自疑,继而以更多的忙碌加以弥补和证明。
没有扎根,没有放缓与留白,没有细节的装点和铺陈,没有深入到内核去融解、展开、重组的过程,生命像一颗失重的陀螺,卖力地转到筋疲力尽,却感觉不到油然而生的饱满与欣喜。
白活了,就是这层意思吧。
3。
如果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去沉浸在这一日的点滴里,即使再平凡的场景,也饱含了生动的意味,再丑陋的故事,也流露着或心酸或令人警醒的特质。
它也许出自你纯然的观察,也许是你不易察觉的某种想象。
它发生在你之内,以感官与思维、既定和变动的观念去合成你需要的东西——对于人、事、物复杂、多变层面的认识、理解、整合、归纳,看到哪些特质是自己喜欢、欣赏的,哪些是排斥、厌恶的。
这一过程既是在认知世界,也是在借助它认知自己。一切都离不开最深切、真诚的体验,要肯将自己彻底扔进某个瞬间或场景,去尽情体会,不带目的,不加评判,只是单纯地体会而已。
这,便算得上是有意识地去生活。
4。
写作是一项精神的活动,而精神的生长需要时间。正如作者所言:"让你的判断力静静地发展,发展跟每个进步一样,是深深地从内心出来,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时至才能产生。"
但仅仅依赖于时间的拉长和被动的等待,它可能无法长成你想要的格局和模样,它会长得如此矮小、细瘦又苍白,正如庄稼缺乏营养。
有意识地去生活,在投入与专注中,耐心、细致地撑开那些原本扁平的画面,在立体的空间与它们发生思想、情感的碰撞和交流,而不是理所当然、机械无感地快速滑过。
如此,我们方能获赠生活自身所蕴含的丰富养分。假以时日,使你精神的羽翼愈加丰满、有力,使你愈加贴近那个独一无二、自然又敏锐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