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先生的《干法》相对于《活法》而言,其内容更多的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来阐述作者对待工作的看法,给出了更多的生活细节体现。
工作的意义
为什么而工作?工作是为了获得生活的粮食,为了获取报酬。这便是很多人认为的劳动的首要意义和价值。
作者的观点是
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使自己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
但是现在社会上更多的声音是“劳动乃是苦役”,形成的劳动观是“工作时间应该尽量缩短,工作报酬应该尽量增加。”劳动并没有被赋予高贵的形象和印象,人们很少会去热爱劳动。
而作者的经历让其慢慢地改观了对于劳动的见解。
年轻的时候命运多舛。
作者最初的挫折体验是初中升学考试失败,随后染上了肺结核。在年纪尚且轻轻的时刻,就已身患绝症,好不容易大病初愈后,在大学毕业时又未被自己钟意的大学录取,无奈只好去了地方的一所大学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化学专业。在面临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时,虽然作者在大学的时期成绩优异,但因为正逢战争而导致了经济失调这种背景下,作者屡次碰壁找不到工作。所幸后来总算在恩师的介绍下进入了一家企业。原本这家企业是同行中颇具代表性的优秀企业之一,然而在作者进去时却是濒临破产的窘境,迟发工资更是家常便饭。与作者同期进入的同事均以各种各样的原因相继离开,唯独剩下作者和另外一名员工。抱着希望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的两位,报取了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虽然都考上了,但是在邮寄个人的户口本复印件这个环节上,因为作者的家人拒不寄送他的个人户口本,作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失去了眼前这份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机会。最后,这个破败的企业里,就剩稻盛和夫这一位员工了。
“年轻时候的苦难,出钱也该买”当时这是作者的父母教导他的时候经常念叨的当地的谚语。年轻时候的稻盛和夫也成如很多年轻人一样,对于苦难是抵触的。在经历了一连串如此之多的挫折后,对于当前这个如此窘迫甚至绝望的就业状态,作者选择了背水一战去面对和接受,决定认真的工作。
其认真的程度达到了极致。不仅将生活起居所需的日常用品都搬到了实验室,还常常专研到忘记了吃饭,不分昼夜。在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出色的研究成果后,刚开始努力的时候“自己的人生将会怎样”之类的迷惑和烦恼也随之消失。就在这艰苦的工作环境下——没有完善的设备,没有指导人员,没有研究历史先例可以用来借鉴,大学专业没有和工作对口 以一次次的全力以赴和全神贯注的努力工作为浇灌,促使其对于工作的热爱和兴趣慢慢积累了起来。
此时作者人生中的第一次转折点也紧接到来了—接收到一项新任务,研究开发“镁橄榄石”这种材料如何合成成型。当时这种新型材料的合成没有任何的成功先例和借鉴经验,作者也一直困于无法解决使其松脆的粉末黏合成型的问题。终日的思考却在偶然的一次绊倒中获得了解锁的那把钥匙。
那天,我一边想着这个难解的“黏性”问题,一边走进实验室。突然,我被某个容器绊了一下,差点跌倒,下意识一看脚下,鞋上粘上了实验用的松香树脂。
“谁把松香搁在这个地方!”正当我叫喊道,而就在那一瞬间:“就是它!”一个念头在我的脑海里闪过。
那么令人头痛的难题居然一下子就解决了。
作者以其自身经历告诉读者对于想要实现的愿景必须要想,去认真的思考,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想着那个解决办法,并将这种念头形成一种潜意识,只有达到这种程度的思考,才能及时抓住“神”给予的机会。如果只是轻描淡写的感概“如果事情...就好了”类似的想法的程度的话,在被一个容器绊一下的情况下,是否能确保第一时间发现了那解决难题的“松香”呢?
作者也重新定义了工作的含义。
和工作谈恋爱
热恋中的人,在旁人看来目瞪口呆的事情,他们却能处之泰然。
对人如此,对待工作也可如此。即使在旁人看来工作是怎样的辛苦,但对于那些热爱,投注了大量的热情的人来说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
爱情是需要相互理解的,对于工作同样适用。了解了对方的特征,对于自己也要坦诚给对方—细细观察自己在和其相处的时候什么时间什么情况状态最好,做到相互了解。
如何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在工作中取得的进步,便是最好的糖果。作者的经验便是
当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时,就要直率地表达出快乐;当研究成果受到别人的夸奖时,就要诚挚地表示感谢,继而将这种喜悦和感动当作精神食粮,然后继续投入艰苦的工作。
设置不能胜任的目标
学会用“将来经行时”来看待自己。有些时候人们将停滞不前的原因归结为“自己还不具备完善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储备,所以这个任务我完成不了。”作者却强调道人不会停滞不前的,现在没有技术没有知识,但不代表明年这个时候的自己还是没有能力,我们拥有干劲,自信,努力,热情,只要不断的取得进步,就一定可以让未来的那个自己实现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标准有些高的目标。那个未来,也可以不用是明年,可以是明天,也可以是下一秒。
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