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互联网行业时,任职于一家专注O2O服务的独角兽企业,热血(不是鸡血)、智慧、无畏、向前,是要给自己的职业标签。回首入职的头一个月,无畏地向老板争取职场第一个“大”项目,现在想想,“老板心挺大”。向产品汪提运营需求,搭建一套满足运营工作的数据漏斗模型。
神马是漏斗模型?
漏斗模型是什么?不管是否小白,相信看官们仅从字面上就了解基本内涵:从入口到出口分哪些层,每层会产生一定量的流失,依次递减,每一层都有一个转化率。 运营可以通过对关键路径转化率的分析,来确定各步骤的优劣,是否存在优化的空间等,进而提高最终目标的转化率。
举例 ,某生活服务APP用户的浏览路径。从曝光、到吸引消费者进入落地页,再到消费者付款消费,运营能够直观的看到每个路径的关键节点,能够从节点问题中发现解决方法。
转化率,顾名思义,就是从当一个页面进入下一页面的人数比率,比如点击转化率,只占到曝光量的2.05%,也就是只有2人访问了页面。而购买转化率,只占到点击用户的16.03%。
阐述完漏斗模型后,我们再回到项目的漏斗中来,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 、抓住项目核心需求,撰写需求文档
(一)清楚项目背景
为了提高运营工作效率,及时发现并解决产品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老板期望尽快与产品、数据、技术等部门达成一致,搭建一个实时监控在线的数据漏斗模 型,打开运营的黑匣子。
(二)了解运营需求
1、从老板处提取项目关键点
初入职场一月,自知不能盲目开始,十分有必要与老板来一次痛快地沟通,相信老板能够放手,将任务交给新人去做,除了充分给予机会,更是自己心中对整个项目已了然。因此,从老板处及时摄取到项目精髓,能够让自己事半功倍,少走弯路。私下里简单的利用Xmind草拟了自己想了解的一些东西。
2、明确运营需求,了解数据漏斗
清楚了老板的心中蓝图,还不够,老板不是真正操作产品的,仍需要向部门前辈、产品同事深入认识产品的各个环节,以及前辈们心中所期望的漏斗模型。
(PS:所运营是互联网广告产品,因涉及公司信息,故不在此公布后台截图)
(1)清楚产品环节,包括物料制作、审核、系统拼接、预算分配、渠道分配到曝光,最终有效产生消耗;
(2)各环节可能存在的损耗,以及往期损耗的比率;
(3)了解后台数据,以便选取方便建立符合运营监控需求的维度和指标
(三)撰写运营的需求文档
众所周知,产品经理最重要的就是撰写需求文档(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简称PRD),最直白的目的就是,让技术人员看完PRD之后,便会知道你的产品具体是一个什么样子。而我的需求文档目的是什么?
一是,产品每日面对成千上万的需求,我如何才能让自己的需求,得到产品重视,早日进入排期;
二是,同样能够让产品看完后,便知道我需要什么,如何实现最好,节省了反复沟通的成本。
(1)突出需求的重要性(基于整个大广告平台的发展趋势,突出部门业绩指标,考虑上个人KPI)
(2)以图文的形式呈现(下图截取当初word制作的草图)
二、产品、数据、运营三方会谈
(一)第一次非正式会议,与数据侧私聊
整个需求文档,在老板一眼瞟过后,点头同意,“去执行吧,如有需要,可以找提供帮助”。谨慎起见,最先弱弱地拉上了数据侧伙伴,梳理了整个漏斗环节,以及商讨漏斗模型实现的可能性。
(二)第二次正式会议,三方会谈
会前准备:需求文档、排期(心里最低底线)以及应对来自产品、数据的Q/A。通过邮件落地、会议提醒两种方式,周知了三方部门伙伴,一切就绪。但真正到了会议当天,仍有预料不到的情景出现。老板很愉快的放了鸽子。好吧,一心只能靠自己,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产品犀利般地质疑。质疑数据实现可能性、质疑漏斗模型对运营侧的作用、在排期上打太极.......
幸运的是,还有提前跟数据侧沟通,质疑的声音与会场的压力感,倒是小了不少。会后,顺利说服产品赶上排期当月内上线,并获得产品在需求文档上的肯定与好评。
三、经验之谈
(一)千算万算,仍有遗漏
会后 ,向老板汇报情况。几个问题,问得我哑口无言。
排期赶上,是否与产品达成跟进的共识?几天一次,还是一周一次?
排期是月底上线,那这个月部门需要数据,该如何实现?跟数据组有沟通好吗?
离月底这段时间,如果消耗出现异常,是否商讨好了暂时的解决方案?如何解决?机制是什么?
.......
经验:站在更高的位置,去思考问题,才能解决的更全面!
(二)孜孜不倦地软磨硬泡,不如在一个战壕里说事
初次与产品汪沟通,难免被高端大气的产品用语或排期问题,默默地给打回来,等候主管的一顿教导。回头想想,症结点在于用户与产品、技术的夹缝中间,既要求得产品汪全心全意实现自己心目中的需求,又要充分满足用户的合理诉求。更重要是,要与产品站在一个利益共同体里。不过,往往产品汪还是非常支持运营童鞋的工作,毕竟运营是离用户最近的 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