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觉察到我对某种特别的句式很敏感。白天一边收拾准备出门一边听微课,主题是关于焦虑。讲师白话说了一大堆,我听得很平静,唯独他中间讲出一句应对焦虑的方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时,我就有冲动记录下来。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我的理解是:
1,首先顺其”自然”中的”自然”,对当下的个体而言,一定是个”不自然”。因为如果是顺应我们心意的,怎么会产生焦虑呢?比如要去见一个难搞的客户,自然的心态是按部就班地准备去见,不自然的心态是担心搞不定,害怕去见,于是产生焦虑。所以,以后我们遇到困境,与其用”顺其自然”去麻痹自己,不如用我怎样才能”顺其不自然”,来得更现实。
2,明明”不如意、不自然”的事儿,怎么能变顺意?接纳、等待……所谓事缓则圆。表面上看似有些消极,其实积极的动作是在后面——”为所当为”。能做到为所”当”为不容易。一般人面对不顺意,首先看到的是自己不被满足的部分,然后就想办法满足自己,想为所”欲”为。比如:最好难搞的客户突然自动变”好搞定”,于是就幻想;或者就是”不欲为者,不为之”,比如:最好我不要去见那个难搞的客户,于是就拖延。我感觉我比较容易属于后者。
3,”为所当为”,是指,既看到自己对所谓难搞客户的担心与害怕,又能按部就班地为见客户做准备。当我们能”投入地、全然的”在做准备工作时,焦虑反而不见了。
说完焦虑的应对方法,回到我今早的觉察。我回想起我读高中时,对某种特别的句式就很有兴趣,像:”聚也不是开始,散也不是结束。” 这种读起来很上口,又好像有些哲理的句子,我都工工整整地摘抄在”摘录笔记本”里。谢谢今天的微课,不仅传授我应对焦虑的方法,还勾起我对读书时的一个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