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柠檬的味道
前些天随手吃了颗柠檬糖,咀嚼着丝丝酸甜的味道,我开始回忆柠檬真实的味道,可是竟然一时想不起来了。索性切了一片柠檬放嘴里,酸,真酸,酸之后丝丝甜味才从嘴里冒出来,这才是柠檬真正的味道啊。把这件事往深处想了想,挺可怕的——人们被多少人造概念,歪曲了那概念本来的模样。前些年QQ流行的时候,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一小孩去海洋馆看企鹅,问他妈妈,为什么企鹅不是“滴滴滴”地叫的。
二. 不如无书
其实这件事儿还可以再往深处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无条件,不加思索地接受那些灌输给我们的知识/道理呢?我并不是说,那些知识是不对的,不好的知识,我只是反对不经思考地接受知识,这是对知识的轻率和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以才会有那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里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即使你周围没人经历过,那你至少在电视新闻里看到过,那就是那些针对中老年人的保健品小课堂,其传播的伪知识害人不浅,但当事人却乐在其中。可别以为年轻人就不会被知识蒙蔽了,要知道教科书上的知识点还在不断修订呢,所以在这样一个充满垃圾信息的世界里,带着批判性思维去接受知识,多么有必要。
三. 我觉得……
人们说话,总爱隐去一个词儿——“我觉得”。举个例子,你的班主任说,小明是个坏学生,那小明真的就是一个坏学生了么?其实你的班主任真正在说的是“我觉得,小明是个坏学生”,因为小明没有达到班主任对于一个好学生所定义的标准。你的好朋友说,这家日料很难吃,那那家日料真的很难吃么?其实你的朋友真正在说的是“我觉得,这家日料很难吃”,因为这家日料没有达到你好朋友对于美食的标准。你看网友评价说,这部电影根本看不下去,那那部电影真的很烂么?其实网友真正说的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根本看不下去”,因为这部电影不对他的口味。你为什么不亲自去体验一下那些事物呢?
不同的人,看同一件事物,得到是不同的结论,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百家之言,才能客观看待事实,你当年学过的历史,就一定是史实么?要知道历史是从撰写历史者的角度去写的,同一个客观事实,胜利者的史书和失败者的史书角度一定是不同的。
当说话的人越是权威,人们越是会选择无条件相信,而根本忽略了话语里的那个“我觉得”。区分“事实”和“看法”是一种后天的,可习得的,很高级的能力,但是很多人选择忽略,甚至混淆概念:权威人士的看法=事实——谁谁谁都这么说了。
四. 觉知此事要躬行
一个知识,一个事物,一个概念,书里写得再清楚,别人说得再有道理,那都不是你的,于你而言,那只是一个参考,只有当你践行过,反思过,只有当那个知识开始改变你的生活,那个知识才真正属于你。正所谓“纸上读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为什么你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今生?因为你不去躬行呐!现在开始,用批判性思维去接收知识,亲自去践行,去反思,反思之后再践行,相信我,这些知识会让你的生活慢慢变得更美好。